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观察 > 北方农牧交错带进入“调整期”

北方农牧交错带进入“调整期”

  • 2016-12-07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也是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但近年农牧结构失衡、饲草资源紧缺、水资源过度开发、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国家要开始全面调整优化这一地带的农业布局了。

改变玉米“一粮独大”格局

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拳”。近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北方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自畜牧业和饲草产业的比重超过50%。

近年来,大量草地坡地被开垦种植玉米,玉米面积由2000年的2100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4000万亩,产量则占到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籽粒玉米面积持续增加,既影响了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又挤占了饲草料发展资源。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明利调研发现,这一地区种植结构单一,玉米“一粮独大”,产业形态总体处于中低端,区域功能与发展现状不匹配。

为此,《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地推动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等三类区域结构调整,做大草产业、做强草食畜牧业、做精特色产业,突出减粮增饲、增牛稳羊、优果壮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意见》出台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供给侧。一方面,缓解我国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优质饲草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针对区域内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草原退化、耕地沙化等突出问题进行改造。

根据《意见》,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涉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7省区146个县,包括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这是一条由草原牧区向农耕区的过渡带,也是国家第二道生态屏障,今后这里将逐步构建起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间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针对缺水和种养脱节的问题,《意见》提出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休养生息农业,突出旱作节水、灌溉节水,加快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开展退耕还草、调整种植制度。

北方农牧交错带进入“调整期”

弥补我国牧草资源紧缺困局

饲草是饲料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关键的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舍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牧草市场缺口日益增大,牧草价格一路走高。

目前我国集约化饲养的高产优质奶牛约250万头,而市场流通的草产品仅100万吨左右,平均一头牛的牧草供应量每年仅400kg,这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这其中还不包括约500万头小规模饲养的奶牛用量;据估计,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草应在500万吨以上,这样来看,我国目前的商品草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大量的缺口只能靠进口来弥补。据统计,2015年,我国商品苜蓿面积648万亩,商品产量385万吨;同期进口苜蓿干草121.3万吨。“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是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农科院畜牧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济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优质饲草紧缺,成本高,导致养殖户用玉米猪饲料代替,长期使用,对畜牧营养不利,容易产生疫病。

在王济民看来,我国有草,缺的是优质饲草,种植优质饲草料的土地有限。“在人们曾经的观念里,草是最不值钱的,很多种植饲草的土地都是土质地下或没人种的荒地,导致饲草品质较差。政府应把牧草业当做商品来发展,不能轻视。”

基于此,《意见》提出,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以上,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苜蓿裹包青贮、干草调制加工贮运,推进牧草产业化。

王济民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两大困难。首先,牧草种植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需要必要的灌溉、施肥、疏耙等后期管理措施。其次,发达国家的饲草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是由发达的机械化支撑的。我国在饲草加工技术方面还十分落后,饲料加工设备等国产化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收获、打捆等机械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农民承担不起,对饲草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制约。需要政府加大研发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牧草业基础建设和加工技术等配套体系。

总体而言,受政策利好影响,王济民看好明年牧草业发展前景,牧草种植面积将有望增加。但他强调,发展牧草业,要本着“积极发展,不能冒进”的原则,所谓冒进,就是不能一味地扩大生产,而不考虑下游需求,目前下游消费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老百姓仍以猪肉为主,牛羊肉需求没有跟上。应协调牛羊养殖业同步发展,否则牧草种出来没有要,将伤及农民和整个产业。

北方农牧交错带进入“调整期”

发掘我国牛羊肉消费潜力

今年的牛羊肉市场,只能用“低迷”两个字来形容。

南方洪涝、北方天气炎热导致今年的传统消费淡季价格更加弱势,再加上进口牛羊肉价格走低,以及走私肉的冲击,也使得今年牛羊肉批发均价处于下行态势。

记者了解到,今年内蒙古地区受干旱影响,牧草质量普遍偏低,进口牧草2000元/吨,而我国不到1000元/吨都没人要。很多农户怕过不了冬,纷纷把牛羊宰杀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调整北方农牧业种养结构,提振我国牧草业发展,还要从下游消费结构入手,进一步调整猪肉和牛羊肉的消费结构,提振牛羊肉需求,带动优质牧草价格。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认为,我国牛羊肉养殖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发掘。首先,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资源利用率还不高,浪费较大,没有转化为牛羊的饲料。其次,南方草山草坡对牛羊业养殖来说是很好的潜力资源,但目前利用率也不高。最后,牧区的草原建设前景广阔。我国有辽阔的草场面积,加强草原的建设和恢复,对牛羊业发展意义重大。

早在去年4月,农业部就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其中对牛羊肉产业的预判就是消费将继续增长,供需却总体偏紧。

报告称,未来牛羊肉生产将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4万吨和509万吨;2024年产量分别为828万吨和548万吨。但与此同时,牛羊肉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823万吨和537万吨,2024年则增长到877万吨和577万吨。

高观表示,总体看是需求的增长快于生产的增长,预计到2024年牛肉的供需缺口在50万吨左右,羊肉的供需缺口在30万吨左右。就是在未来的近十年里,牛羊肉始终处于供给偏紧的这样一个状态。价格将高位运行,不排除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但是涨幅趋缓。

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是肉牛养殖的共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对本国的畜牧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欧盟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中,40%以上都来自政府扶持。李国祥认为,在扶持肉牛养殖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此,《意见》提出,支持发展肉牛肉羊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广牧繁农育、户繁企育养殖模式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先进适用技术。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