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美丽乡村 > 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橙黄橘绿时

  • 2016-12-13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新农村商报网讯(张朝广 杨仁海)幸福印江,五彩斑澜。

深冬,通讯员们刚走出2016年多彩贵州网通联工作会会场,喜犹未尽,又踏上了“走印江看发展”采风活动的大巴车,一路欢歌笑语。

最是橙黄橘绿时

沿梵净山西行,大家相聚印江县朗溪镇品尝梵净山香橘,见证石漠化治理;木黄镇看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感受“红色文化”。

驶出印江小城东郊不远处,仿若一扇“天门”突兀前方,挡住了去路。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号称‘亚洲第一垮。”女导游一本正经地解说,据专家考证,是全亚洲最大的山体滑坡……

大家哄然一笑。

石旮旯刨出“金窝银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说实话,平原、丘陵种植果树比比皆是,但爬上朗溪镇昔蒲村山腰,踏着的竟是从石旮旯里刨出来的“金窝银窝”,感到非常震憾,赞不绝口。

最是橙黄橘绿时

果树上挂牌写道:“梵净山保健柑(药柑)、红桔……”

大家再翻上山坳,穿过沉甸甸的柑桔树下,让人看得直流口水,“才品甘川橘,又尝昔蒲柑”,宁静的园里不时传来爽朗的谈笑声。

“苦……酸……甜。”

“这药柑具有清热去火,镇咳平喘诸多药理功效。”

伸手摘了一个,轻轻剥开,沁人心脾,入口酸得直打寒颤,整个身子蜷缩像穿山甲似的,也硬打起精神,咀嚼,细细品味,果真尝出了小时候过年吃酸柑子的味儿。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药柑不愧群众称为“长寿果”,是世代居住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昔蒲人,凭着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长期战胜石漠化的“致富果”。

“没有一块稻田。”当地宣传部门同行介绍到,以前这村子是“不毛之地”,石漠化面积达5000亩,现在种植果树7600亩。

“春耕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上世纪八十年代,印江县因地制宜,按照“山上绿色屏障、山中经果飘香、山下美丽乡村”的目标,采取“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的方法,对石漠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当年,村民们在石旮旯,用粹石块,一块一块砌梯台,从山脚下一背篼一背篼背土填窝,栽植柑桔、桃子、李子……一年,两年,三年,果满枝头。

最是橙黄橘绿时

如今,春赏花,秋品果,一年四季体验农家乐,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荒山秃岭转身山坡“绿洲”。

“这一切都像做梦一样。”老支书田井付感慨万千,家家砌了新房子,岩旮旯盖起了“绿被子”,现在,我们年年只管数票子啦。

数据显示,2015年,该村水果总收入6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目前,该县完成了石漠化治理面积195平方公里,从昔蒲村治理石漠化,成功探索出了“在石旮旯创造绿色家园”的“石漠化治理——印江模式”。

走向世界的“梵净磨菇”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  

 这如雷贯耳,但一提及舌尖上的“梵净磨菇”,还真是“孤陋寡闻”。

梵净山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494米,金顶傲然矗立的磨菇石,像云上飞来之物,也似地下生长而出,是贵州标志性景点之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一切都源于印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调查表明,梵净山区域大型真菌约365种,其中,可供食用的种类达105种,约占已知贵州食用菌种类的43%。常见的有松乳菇、红汁乳菇、香菇、白粘密环菌、猴头、竹荪、羊肚菌、银耳、牛舌菌、油菌、冬菇等。

五年前,印江县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的“人类最佳饮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菇”,倾力打造“梵净磨菇·世界珍品”品牌。在此背景下,依托优势资源,引进他山“食用菌”,唯妙唯肖地注册“梵净磨菇”商标,建成木黄镇食用菌现代高效示范园,已升格为“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使食用菌产业成为铜仁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最是橙黄橘绿时

据统计,该市2011年生产1320万棒,到2015年底生产量达1.28亿棒、产鲜菇11.1万吨、产值7.8亿元,500万棒生产线15条,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33家,从业农民4.5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8万人。

在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展厅,大家聆听这“梵净磨菇发展史”后,马不停蹄,跟着“小蜜蜂”,赶到凤仪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参观。

村支书在菌棚里拿起一个菌棒,指着密密麻麻的的冬菇风趣地说:“这香菇是男人的加油站,是女人的美容院。”

话没说完,便立刻沸腾了。

村支书表示,我们村有260户888人种植香菇、黑木耳,近500亩以上,可解决村民长期就业500多人。今年出产干货2.6万斤,每斤30元左右。

“去年以来,村里通过淘宝网店,“梵净蘑菇”卖到了深圳、上海、香港,还出口日本、韩国。”村支书底气十足地说。

俨然世外桃源的“红色木黄”

“千年古木黄,红军首会师。”

车窗外,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房子、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菌棚飞快后退,抬头则拥过来的这块标牌,分外吸睛。

木黄有“黔东古镇”之称,深藏于木黄河、蔡家河两河交汇处,将军山、笔架山、观音山三山环绕,鱼泉河、燕鸣鱼泉、皇庵鱼泉、坡底鱼泉四大神泉喷涌。街区令人目不睱接,红旗飘扬,小楼林立,坡屋面、白灰墙、雕花窗,清一色书法店招……这整个小镇镶嵌于青山绽翠,绿水潺潺之间,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这是红军史上的一件大事。”伫立会师广场,木黄风景名胜管理局负责人指着会师浮雕,欣然解说,1934年10月24日,由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木黄镇这里胜利会师。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大家先后瞻仰了老一辈革命家铜像、会师浮雕、贺龙钓鱼台……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近年来,印江县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完美融入木黄小城镇建设中,总投资8.42亿元,采取“8+X”项目模式,开创了“城、产、景、村、文”互动发展,建成会师柏景点、生态防洪堤等重点项目,把木黄建成为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殊风貌,宜居宜游的山水田园的生态旅游景观型小城镇。

如今,木黄拥有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示范小城镇等“金名片”,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精、美、富、特”特色旅游景观型小城镇华丽转身,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红色文化”。

“这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记得1998年来的时候到处是矮小、破旧房子,现在小城镇建设是风生水起啊,红色文化也做得非常好。”来自赤水市的通讯员王长育这样评价木黄的变化。

最是橙黄橘绿时

站在风雨桥上凝望,青石板步道,弯弯曲曲,小桥流水,清清浅浅,韵味十足,对岸掩映古树下的木楼人家,几位老人在摆门子,招呼孙子,漫步广场绿地健身、游戏,他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木黄就是印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缩影。”见此情景,道真县委宣传部的郑兴孟无限感慨。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