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从“后进村”到“后劲村”的嬗变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甘肃省宕昌县临江铺乡周家峪村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小山村,从矛盾不断到干群齐心,从水不足、路不通,到通水、硬化路面,从环境脏乱差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刚刚从外地务工回来的小乔感慨道,“现在的周家峪好了,变化可大了。”
如今群众拍手称赞的周家峪,曾因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里的事无人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群众意见大等诸多问题,2014年被列为全县后进村。
然而通过县、乡、村的积极努力,使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两委”班子健全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了,通过后发赶超,过去的“后进村”变为今天的“后劲村”。
找“病因”:破解发展“肠梗阻”
周家峪村位于临江铺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约3公里,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33户567人,有党员23名。全村耕地面积约936亩,农作物以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经济作物有红芪、黄芪、党参等。
前些年,村里情况复杂,村“两委”班子不健全,群众不信任村干部,开起会来“风凉”话不断,时有矛盾纠纷发生。
新上任的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乔王清说,“过去村‘两委’战斗力不强,决策议事不民主,发展思路不清,群众意见大,什么事都干不成。”
找到“病因”后,周家峪村党支部在临江铺乡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健全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狠抓制度建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代表认真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班子成员先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每周2次入户走访群众,与村民代表、群众进行交流。大小事开会商量,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群众看到村干部动了起来,工作做起来了,也感受到了村干部带头转作风、改面貌的决心和信心,纷纷认为,周家峪村看到了希望。
夯基础:基础设施迈大步
“原来的路是顺河走,发洪水了就没路了,夏天是泥,冬天是冰,现在道路硬化了,外面卖菜的都开着三轮车进来了,原来小卖部只有一家,现在增加了好几家,买东西可方便了。”村民李大妈感慨的说。
乔王清补充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抢搭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畅工程等项目政策支持机遇,在县上、乡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路硬化了,修建了护庄河堤、便民桥、小广场,连每家每户的庭院都平整硬化了。”
在水务部门的帮扶下,周家峪村还拉通了自来水,县上还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如今的周家峪,行路难问题解决了,吃水难题没有了,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村民住房进一步改观,呈现出一派美丽和谐新农村景象。
强产业:描绘发展新蓝图
山乡面貌改变了,基础设施跟上了,还得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过上富裕的日子。
乔王清说,周家峪的土壤结构适宜中药材生长。在乡、村干部的发动下,全村种植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面积400余亩,还组建成立合作社3个,其中周家峪养羊合作社已发展山羊130余只,养蜂合作社已发展土蜂养殖100余箱,每箱客商收购价约800~1000元。乡村大力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已经培训能工巧匠120余人,这些能工巧匠外出务工受到欢迎,遍布在新疆、青海和周边县区务工增收,每人每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后进村的嬗变,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随着增收路子的不断扩宽,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有的盖起了新房,年轻人娶上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乔王清表示,将继续动员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鼓励村民大办合作社,做好土地流转,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力争把周家峪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