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没有鞭炮声的春节 民俗与发展理不清的纠结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当返京的飞机引擎响起的时候,心中一阵躁动。春节的自己,似乎对声音有着别样的敏感。小时候,除夕夜里从6点至12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似乎用声音为节日勾勒出了一幅喜庆画卷。这平时看似嘈杂的声音,彼时却显得如此美妙。2017年的春节,少了鞭炮的“骚扰”,似乎心里也少了一些年的味道。
鞭炮声中的“年”
俗话说,“鞭炮声声辞旧岁”,放鞭炮一直是一个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春节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历史故事,热闹非凡,也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除夕里“年”的故事了。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人们为了对付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相传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鞭炮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寄托,而这种寄托也让“春节”这个一年的结束和开始显得更加有意义。
不过,随着近两年我国多数城市环境的恶化,也随着“PM2.5”成为这两年的一个热词,春节“禁炮”也成了多数城市为了保护环境的举措之一。在这个春节中,不少人包括记者都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个举措带来的变化——除夕的鞭炮声少了,街上的孩子少人,地上的炮灰少了。可以说,举措效果明显,人们喜闻乐见。
少了鞭炮年味儿真的没变?
曾几何时,春节中孩子们的一大乐事就是走在家门口的开阔地上,点上一根小鞭炮,捂上耳朵,享受着“噼里啪啦”带来的欢乐。有时觉得自己买的放着不过瘾,孩子们还会各家门口捡鞭炮。除夕的晚上,前街后街便会此起彼伏地响起鞭炮声来,一群小伙伴一起,有打着手电的,有拿火柴的,一起相约着出去捡鞭炮。遇到大户人家燃放完长长的鞭炮后,门口还弥漫着烟雾,我们站在旁边的孩子们便会一哄而上,用脚拨拉着鞭炮的碎纸屑,找那些还带着捻的没有燃着的炮仗。通常是这家刚放完,街头那边的又一家开始放了,清脆密集的鞭炮声仿佛就是命令似的,大家又飞也似的奔过去了。当我们跑过一条条街道,看着天空那一朵朵绚烂绽放的烟花,心里快乐是无法言表的。今年在老家,记者看到的孩子更多的是在电影院与游乐场,至于街上边跑边捂耳朵的景象,已经没有了。甚至于在曾经鞭炮声最为响亮的祭祀时间,更多的是思亲的低语,鞭炮声也已经难以听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为我们描绘了迎新年的万众齐欢、万象更新的热闹气氛。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僻静的山村,“嘣嘣叭叭”的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除夕之夜,五彩缤纷的火花,在夜暮中划出一道道彩虹,让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和希望。而如今在春节,没了鞭炮声,总让人感觉缺点儿什么。“6点放鞭炮,寓意来年有吃的不挨饿,0点放鞭炮,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现在不让放鞭炮,还真感觉心里面有点念想,想听听那砰砰的声音。”在记者的老家,有着这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
到了四川宜宾,这里虽然没有完全禁止放鞭炮,但是街上的鞭炮声,也的确少了许多。人们上街更多的是串门,孩子更多的是玩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活动。可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与“春节”二字联系的起来,因为这和任何一个假期都没有区别。
有人会说,年味儿是什么?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值得拿环境污染与危险性作为赌注吗?我想说,年味儿是一种感情,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感情。
诚然,鞭炮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和危险性,但是如果可以将鞭炮的生产以及销售规范起来,以最安全的原料和最安全的燃放程序来走的话,必然可以将污染和危险降到最低。
民俗与发展理不清的纠结
其实如果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放鞭炮的纠结,更多的集中在城市,乡村中这类讨论并不常见。曾经的鞭炮声声,在乡村中依然可见。其实,这就是民俗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理清的纠结。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大大超过从前,疏落的平房小院变成了高楼大厦。发展带来的污染排放、大城市的环境压力、汽车尾气等,不时为空气质量亮起红灯,让广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焦灼,而春节燃放成为加重这种焦灼情绪的又一枚砝码。所以,烟花爆竹燃放所引起的纠结,其实是文化习俗流传至今与现代环境压力矛盾的体现和爆发。
要走出烟花爆竹燃放的纠结,需要用移风易俗加以化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已经燃放了几千年的烟花爆竹本身在变,习俗同样可以变化。在文化习俗与环境冲突加剧的今天,这种变化不能只是被动等待,而是需要主动求变。
在烟花爆竹燃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上,通过技术创新与改造升级,努力生产更加环保的烟花爆竹,减少燃放时的空气污染,就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努力方向。在公共管理方面,当传统烟花爆竹依然大行其道,主动听取公众意见,做好利益平衡,让管理政策更加科学。比如禁放政策要争取更多人谅解,限放政策要“限”得更加具体合理,遇到重度雾霾天气时能够启动应急预案,扩大限放区域和范围,并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配合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形成致力于空气质量保护的共同行动。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少了鞭炮声,年味儿会变淡,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有限的情况下,把少了的年味儿补充回来。比如,允许厂家生产小微型鞭炮和烟花,每种烟花爆竹的规格都严格控制,从根本上杜绝高危险性鞭炮的生产,只有重大节日可以燃放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习俗继续传承下去,也可以把污染与危险性降到最低,何乐而不为呢?
事在人为,在未来的一个个春节,让我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留住这份节日里不变的美好,主动改变需要改变和可以改变的,我们就能在追寻美好明天的路途中走得更加豪迈、更加从容。同时,也是为不让我们一年一度的春节年味儿消失的一干二净。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