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政策 > 中医药“一带一路”迎来黄金期

中医药“一带一路”迎来黄金期

  • 2017-03-09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中医药“一带一路”迎来黄金期

新农村商报网讯(记者 白舒婕)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中医药及本国传统医学高度重视。近日,《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规划》部署了我国中医药“走出去”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中医药“走出去”发展潜力巨大

近日,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中医药“一带一路”迎来黄金期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明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尼泊尔、泰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均对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大多数国家把传统医学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享有相同的地位,互为补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地区,传统医学市场巨大,据统计,现有60%以上的欧洲人使用传统药品,欧洲占全世界草药市场份额的44.5%。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中医药也有强烈需求,仅在2011~2014年间,就有俄罗斯、法国、马来西亚、意大利、澳大利亚、巴林、卡塔尔、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30多个国家,提出与我国一起在海外建设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医疗合作。

随着中医药海外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去年底,酝酿了3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终于诞生,这是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此外,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从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此次《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沿线民众广泛认可,更多沿线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与沿线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规划》重点提出“五通”任务,包括政策沟通,完善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资源互通,与沿线国家共享中医药服务;民心相通,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科技联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贸易畅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等方面。未来将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教育及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科技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贸易体系建设等。

随着一系列中医药政策文件的发布,中国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推动中药产品海外注册

“中医药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走出去既输出了医疗技术,又输出了传统文化,对提升我国中医药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沿线卫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现代医学体系上,中医药面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

“目前我国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难主要卡在注册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上。”张斌说。2015年我国中成药出口的前10大市场,只有在美国是按膳食补充剂的形式销售,其他9大市场均以中成药或传统药的形式销售,虽然在很多国家已经承认中医,但是中成药的注册却很难实现。

中医药“一带一路”迎来黄金期

自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获得诺贝尔国际科学界的赞誉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但最新的海关数据统计却显示,2016年,中药类产品包括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和保健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双降”。其中,提取物出口量同比下降14.3%,出口额同比下降10.9%,成为中药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对此,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在分析中药类产品出口全线下降的原因时表示,一方面欧盟对中药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造成中药的注册进程缓慢。另一方面,中药的推广方式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医师的输出。再加之中药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还稍显不足,造成了下降的结果。

目前大多数国家没有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针灸治疗,部分国家是认可和支持的,但对中草药和免煎中药颗粒,在进口和使用上大多都不允许,这影响了中医体系的完整进入和推广。

“我国中医药“走出去”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标准化建设。”张斌说,中成药和西药临床评价体系不一样。西医讲求细节,任何事情都要用数字说话,而中医恰恰讲求“整体观念”,缺乏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去”重要因素。

为此,国家近年来一直积极努力让中药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陆续制定颁布10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

“建立中成药的国际标准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最终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张斌说。

为了推动中药产品海外注册,此次《规划》提出搭建中药海外注册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种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进行注册,进入沿线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销售渠道,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因地制宜开展合作新格局

在今年的两会上,曾经向全国政协提交《建议将中医药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再次提出“建议加快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的建议”。

司富春注意到在广泛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医疗需求、文化信仰方面各不相同,不能够采用同一套方案来一概而论。比如欧洲一些国家与我国商议在其国家办医院,开展医疗合作;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加速,亟待解决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印度、尼泊尔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多等。我国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研究,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先“诊病”,再下“药方”。

在因地制宜地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研究的同时,司富春提出还要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交流机遇,积极推动让中医药走出去。加强有关中医药知识、技能、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师资的培养、培训和派出的力度,将中医药知识、技能与文化介绍到国外,并致力让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科进入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与学术研究之中。同时也要加大中医院校留学生的奖学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前来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让中医药知识传向世界各地。

此外,日本、韩国的中医药商业化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人参为例,在全球人参市场,韩国和中国常被拿来比较。中国人参产量占全球70%以上,却不是产业大国,这与韩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产值不足韩国人参的10%。

韩国将人参食品做到了极致,人参糖、人参咖啡、人参面,人参食品已渗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韩国人参产业走在全球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参食品的大众化、普及化。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表示,我国在中医药“走出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