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以文昌文化为纽带 促进两岸深度交流合作

以文昌文化为纽带 促进两岸深度交流合作

  • 2017-03-15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2017年2月27日-3月1日,来自海峡两岸的政要、师生、文昌宫观代表、文化学者、企业商会的朋友,以及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华人华侨等,共计500余人,共同见证了第三节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的盛况。本次交流相继举办了两岸经贸投资恳谈会、活动开幕式、文昌祭祀大典、文昌出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以及翰墨文昌中国文人画名家展览、中国诗人蜀道行启动仪式、文艺晚会和两岸文昌文化研讨会。活动内容之丰富、安排之紧凑、筹备之细密,达到历届之最,因此,得到了与会嘉宾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响。

梓潼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千年蜀道的遗产地和“两弹精神”的朝圣地。梓潼地联秦关,路当蜀扼,位于“古代陆路交通的活化石”——金牛古蜀道之上。这条古蜀道不仅是沟通中原与巴蜀的交通要道,更是连接山川名胜、承载历史遗迹、催生文学艺术的文化之道,与古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内陆交通文化线路。

诗人李白曾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千古绝唱。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士子官宦、文人墨客,曾为这条古蜀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注解。司马相如结庐长卿山苦读诗书;诸葛亮扎寨卧龙山屯兵演武;张翼德“植柏表道”,成就了“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幽幽翠云廊;唐玄宗幸蜀闻铃,留下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凄美情愁。时代变迁,如今天堑变通途,古蜀道仍然继续见证了国防军工艰苦卓绝与灾后重建的英雄豪迈!近年来,四川省政府正在积极申报剑门蜀道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而梓潼就是坐落在金牛古蜀道“坡去平来”之地,从剑阁险峻山川抵达成都沃野千里的地理转折点。

“古柏森森是圣地,众生芸芸仰文昌”。位于金牛古蜀道的七曲山大庙气象恢弘,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被确认为天下文昌祖庭;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海峡两岸、亚洲以至全球华人社区的文昌祠、文昌宫、魁星阁都源于此地。我们不禁要问,是什幺力量成就了文昌帝君这位主司人间功名利禄的神明?又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进而成为孔子之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争相祭拜的伦理文教之神?

在举办了三次的两岸文昌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文昌文化研究学者们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诠释,但是基本的共识是:文昌原本是一位梓潼地方神,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加封和民间信仰的不断整合,再经由道教的神化与儒学的吸纳,加之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科举入仕的过程中的崇拜与演绎,从而不断得到传播与推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昌信仰与文昌文化浸润了儒释道思想,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以其“崇文弘德、明理修身”和“扶持斯文、以长文儒”的核心思想,在推动地方基层社会弘扬文化、发展教育、激励科举和道德教化方面发挥了积极有力的作用。清代嘉庆年间将文昌祭祀纳入国家祀典,礼部要求在各地兴建文昌宫祠,文昌宫和魁星阁也成为很多历史城区中的文化地标,展现出了文昌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广泛的民间基础。

回顾历史长河中文昌文化的演变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文昌文化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举制度,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家国情怀和普通家庭望子成龙的精神寄托,是孔子儒学的重要补充,与儒家传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理性与情感、道德与宗教的互补,更是中国人崇尚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天人合一,治平天下所演绎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说,文昌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更将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信仰!在这个信仰危机、全球化异动、青年惶惑的世界,迫切需要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延续华夏文明根脉,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转型艰难、民粹主义抬头、世界格局动荡的年代,中华文化以其内敛、谦和、包容与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正在成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真正的民族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与崛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是民心所向,时代所需。而文化也成为当下“政冷经弱”两岸关系下,维系交流与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最能够唤起两岸同胞的内心认同。正如文昌祭祀大典祝文所载:“兄弟携手,兴我华夏道统;继往开来,再创文化辉煌!”

如同康熙年间历任台湾知县、台厦道、湖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的陈瑸,为文昌文化传播台岛做出了直接的历史贡献一样,眼下的两岸也需要这样的文化使者,用民族文化的传承破解政治僵局,用流淌在民众心间的涓涓细流,汇聚起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大江大河。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历久弥新、持续发酵,带给两岸政经文化与教育界人士的更是无尽的思考,而梓潼就像那颗闪耀在北极紫微宫的文昌星宸,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在台湾据统计,主祀文昌的祠庙和书院大约在40多座,而作为陪祀的宫观庙宇则不计其数,其文昌信仰的广泛与深厚甚至超越大陆。对于“五文昌”的崇拜,学生考试前虔诚的膜拜与如数家珍的祭品更是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另文昌宫庙每年在二月初三文昌诞辰这一天,也会有盛大的庆典与绕境祈安的活动,可以说文昌信仰与文昌祭祀在台湾,应是与妈祖、关帝、保生大帝、王爷与哪咤三太子等,同列为最重要的神明信仰。

况且还有大大小小的书院和敬惜字纸的圣迹亭等古迹见证,都与文昌信仰和文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如一位台湾学生所言,以往熟悉文昌帝君,却不知道文昌祖庭原来在四川梓潼,看来要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不得不来到大陆!台北文教协会刘志璇理事长也说到,“‘去中国化’的目的是实现‘台湾化’,而台湾文化的源头还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两岸文化的根脉是剪不断的!文昌祖庭梓潼与台海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这种渊源正是持续开展两岸文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也必将催生两岸继承发扬文昌文化的新未来!而这种合作具有无限空间与无限期许。

首先看台湾对于大陆“原神”的崇拜,如哪咤三太子的故里也在美丽的四川绵阳下辖的江油市,2016年11月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天师洞、青羊宫、上清宫等20多座宫庙道观的道教界人士近百人,恭护祖天师、太上老君、哪咤三太子三尊神像巡游台湾,并举行祈福庆典以及舞龙、武术汇演等宗教文化交流活动,所到之地万人空巷。梓潼文昌帝君也可以效仿妈祖和三太子赴台湾巡游,两岸多地联手举办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文昌文化在两岸深度的交流与传播。

其次,传统文化碰撞现代时尚产生了文创产业,近年来台湾文创风华正茂,催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创产品和文创基地,在不久前我们赴台交流的时候造访了台北市松山文创基地、高雄驳二文创园区,更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小庙宇中的各式文创产品中领略了文创的价值和魅力,更加窥探到“文化+”带来的产业转型机会,并且体会到台湾文创已经着实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存在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存在文创设计产出的“过剩”,而对比大陆特别是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我们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却多半尘封于历史,或者作为一般的旅游观光,而亟待深度策划开发与设计,这恰恰是台湾与内地合作的绝佳机会,如果能够借鉴台湾妈祖文化、三太子文化和大量文创街区的成功经验,引入高水平的策划与文创设计研发团队,对梓潼文昌文化进行再度挖掘与开发,一定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正在着手筹划海峡两岸文昌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诚邀台湾文创界的精英与青年学子参与,并且以此为载体,举办各种相关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将文昌文化交流引向深入,也欢迎社会各界感兴趣的社会团体协会与我们联络。

第三,文昌文化的产业化,正如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秦慧珠女士所提出的“文昌经济”,梓潼具有大量优质特色农产品和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文创设计和包装的产品可以插上“文创”与“互联网”的翅膀,搭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扬帆远航。而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也足以催生出《舌尖上的中国》和《鸟瞰台湾》这样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文昌化书》和张亚子的生平事迹也足以成就一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德教义的优秀电视剧作,更加可以陈瑸由四川提学道而任福建台湾厦门道的传奇故事和文昌文化的传播路径拍摄一部电影。我想这些不仅会繁荣文艺市场,更加会让两岸民众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了解文昌文化。

第四,文昌文化的推广与复兴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基础,虽然大陆这些年陆续有很多学者涉猎其中,小有成就,但是与哲学、宗教和儒学的显学相比,仍然是非常初步的,文昌文化的复兴需要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多学者的广泛参与,为此,我们有心成立两岸文昌文化研究院,借助两岸知名高等学府,搭建文昌学术研究平台,全球招聘院长和研究员,共同为文昌文化研究助理,成立中华文昌学会,建立中华文昌文化研究基金会……凡此种种,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更需要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共同推动,需要政府的认同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

第五,文化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东西。并不是一种标签和表演所能简单涵盖。记得我们造访了台北市一个社区的“咖啡大学”与“咖啡教授”,这位一生对咖啡情有独钟的游启明先生,悉心的经营着他的咖啡社区与咖啡文化,这种根植于基层社区的文化浸润非常值得我们大陆学习,也说明基层人才与社区治理的日趋重要。发达经济体或者说发达社会,也许并不见得在物质文明和城市硬件中持续保持优势,但一定在制度和治理层面,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与文化自觉方面而立不惑。作为文昌祖庭和文昌文化发祥地,我们需要培植我们的地方文化与教育,虽然我们生在这个繁荣的新世纪,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上世纪那些奔走于民间,致力于教育的大师精神,比如陶行知、费孝通、梁漱溟……我们也感动于《汉声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黄永松先生,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持,小中见大、不厌其烦的去探寻、发现和呈现,而这些精神正是中国基层社会最为需要的。为此两岸还可以在勃兴文教、开展社区治理和文化塑造方面共同努力……

凡此种种,由文昌文化缘起,由文昌文化所发生,两岸文昌文化交流与合作应当迈出新的步伐,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小确幸”,既要有政府层面的合作,更要有民间的广泛参与,既要有文化学术的研究探讨,又要有产业经济的紧密相随,两岸文昌文化交流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四川省梓潼县县长 贺旺)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