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聚焦三农 > 郭振方投资300万让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点鼓开锣赢称赞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传承远古地方戏 保护国家非遗产
郭振方投资300万让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点鼓开锣赢称赞
新农村商报网讯(通讯员 秦风明)锣鼓铿锵,弦乐声声。3月8日下午,在山西省壶关县大山南村的舞台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秧歌剧演出正酣。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从十里八村赶来的村民把整个舞台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唱到高潮阶段,有的屏息凝神认真倾听,有的随声轻哼附和,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这是山西省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在乡村演出的一个缩影。这标志着,曾经二次解散的壶关秧歌剧团梅开三度,素有“太行山上小黄梅”美誉、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壶关秧歌在停演30年后,又重展魅力,再放异彩!
壶关秧歌,原名‘社火’秧歌,源于石坡、川底、西关壁、赵屋一代。约兴起于1851年-1875年(清咸丰、同治年间)。始为打地摊演唱,这种演唱只以梆板击节,所以又被称为‘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逐渐形成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
壶关秧歌唱腔优美,曲调婉转,历史源远流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小黄梅”。1960年10月,壶关县秧歌剧团正式成立,对秧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整理并培养出了一批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演员,他们精排了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坚持每年深入山区上山送戏,被老百姓称为“庄户剧团”。可惜的是这个新枝绽放的高山红梅在文化革命期间被迫解散。1975年在老一辈艺术家杨鸿志、马水平、栗良菊等的努力下,壶关秧歌二度重组,再现风姿,但因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等种种原因,最终偃旗息鼓,至今已停演30余年。
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地方戏曲,壶关秧歌被批准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名录。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国家非遗,重组秧歌剧团,再现秧歌魅力,成为全县有识之士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心声。去年8月,在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酷爱地方戏曲、对壶关秧歌情有独钟的桥上乡马安驼村在外人士、壶关县振鑫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振方,千方百计筹资300余万元,租用原县清流瓷厂办公楼,重新组建了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特招常平职业中学文艺班以及流失在社会上的秧歌戏迷为主流演职人员,特聘请原壶关人民剧团美工、舞台经验丰富的郭李铭为带班,原秧歌剧团德艺双馨的女艺人栗良菊为导演,资深作曲家郭贤书老师为乐队统领,著名演员张建红、郭爱兰为主教老师等等。
截止目前,该剧团紧锣密鼓已复排出传统经典小戏《打酸枣》、《天齐庙》、《侍女登科》,新编排出护林防火题材现代小戏《真假山神爷》、大型精准扶贫题材现代戏《手拉手》、《闷葫芦借官》及倡导孝道文化提材的《床前孝妇》等多个精品剧目。去年九九重阳节首次展演,就受到主管部门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之后该团先后到10多个乡村和敬老院巡回演出,均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尤其是去年11月26日,该团经典小戏《打酸枣》在长治市委举办的非遗成果展专场晚会上达到观众的普遍好评,演职人员还受到市委书记席小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据壶关红梅秧歌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振方介绍,该团为了配合山西壶关大峡谷风景区提升文化品位,今年计划多方筹资150余万元在八泉峡景区修建演绎场所,长年为中外游客送上本土特色文化大餐,以便让广大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地方小剧种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