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美丽乡村 > 河北周窝:音乐小镇扮靓美丽乡村的音符

河北周窝:音乐小镇扮靓美丽乡村的音符

  • 2015-12-17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编者按:乡村以其自然禀赋不同,人文色彩各异,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既有大而强,也有小而美。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两个音乐小村镇,它们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实现了民富村强。在领略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河北周窝:音乐主题带富平原小村

“我踏上这条乡村路,弥漫着音乐的清香……”走进河北武强县周窝村的周窝音乐小镇,悠扬的歌声就从麦穗咖啡屋里传入耳际,浓郁的音乐气息盖住了冬日的寒冷。两年前,歌者王玮从唐山来到周窝村,在璐德艺术学校做了一名钢琴老师,同时也成为了这间咖啡屋的歌手,开始创作歌曲并自弹自唱。

废弃的民宅变成了咖啡屋或别具一格的萨克斯公社,制作乐器的边角料制成了别具一格的街头小品,墙壁上、街角边到处是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就连电线杆也被刷成单簧管的样子。王玮说,两年的时间,他见证了周窝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到远近闻名的音乐小镇的蝶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跳动着美妙的音符。”

周窝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只有200多户900多人的普通小村,村里既没有山川名胜也没有古迹遗存,却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全国乐器行业支柱企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就坐落在这里。

在金音集团的带动下,周窝村乐器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3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成为全国管乐生产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基础,我们才想到打造以音乐为主题的特色村。”周窝村党支部书记周广廷说。

沿着主街道往村里走,并不大的村子布局整齐,两旁的民居显露出别样的情调:约翰·列侬纪念馆、吉他制作室、咖啡厅、小酒吧、家庭旅馆……街墙上的五线谱、音符,以及嘻哈和摇滚风格的涂鸦,彰显着小村的个性与品位。

个性的形成离不开高水平的规划。2012年,周窝村聘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编制了《周窝音乐小镇整体区域规划》,并聘请北京798艺术中心对小镇功能分区、民居院落进行单体规划设计,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将沿街的房屋包装成音乐吧、咖啡屋、萨克斯公社、音乐制作室等场所。

为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周窝村还先后筹资1.13亿元,新建、改造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普及了卫生厕所、健康厨房,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周窝村开始一步步地变美。

别具一格的音乐氛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如今,周窝音乐小镇已成为以音乐为主题,集创作、欣赏、展演、体验、居住、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区域。在这里每年都举办麦田艺术节、吉他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游客的到来,带动了乐器销售、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或在金音集团上班,或在音乐会馆和小院里搞服务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周广廷介绍,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很多村民也“玩”起了乐器,许多人都会演奏一两种乐器。2012年,村里组建了两支农民西洋乐队,闲暇的时候,队员们三个一伙儿、五个一群地聚在街头巷尾演奏一曲乡间小调,已成为小镇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周广廷说:“周窝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魅力音乐小镇。”

四川纳溪:唱着山歌引客来

“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你在房中挑花绣朵哟……我变个野猫儿,跳在哟十七十八年娇……”这首广泛流传在四川省西南地区的民歌——《撵野猫》,它曾征服过北京观众和文化部的领导;曾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而在四川纳溪,《撵野猫》只是1000多首曲调优美、婉转悠扬的山歌中的一支。12月初,冬日的阳光正暖,笔者来到了泸州市纳溪区,想要一探纳溪山歌之美。

纳溪位于长江之南,永宁河下游两岸。历史上的纳溪是一个以深丘、低山为主的小县,场镇大都建在山岩顶上。自然环境并没有使纳溪人屈服,反而使他们在不辍的劳作中,这山呼那山、这坳喊那凹,这些发自内心的呼喊就逐渐成为了纳溪山歌。

“纳溪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伴随生产劳动自然产生的。有开山拼搏怒吼的,有节奏整齐的,有幽默调侃的,有逍遥感叹生活的,有浓郁乡土味儿的,还有邀约谈情说爱的。”在“川南民歌第一村”的天仙硐乐道古村,纳溪区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易盛勇告诉笔者。作为“民歌之乡”,纳溪流传着近千首不同题材,但大多是个乡民生活有关的民歌,纳溪民歌也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川南方言和山川阻隔的影响,纳溪民歌在交流中求同存异,逐渐形成自成一统的风格体系。除有音旋律高、调式调性多、节拍常以二和四拍出现、腔与衬词和谐的特征外,还具有“连说带唱”的特点,即以“说”亦 “唱”、“唱”寓于“说”。千百年来,汉、苗族、回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撞击,巴蜀文明、夜郎文化在这交融,催生出一方“歌窟”。号子、山歌、情歌、小调、灯歌和儿歌等,凡现代人总结出的民歌种类,在纳溪这个“歌窟”里应有尽有。

岁月变迁,时代也在发展,随着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在纳溪已经很少能听到人们边劳作边唱歌了,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纳溪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留下来的,也都只会唱一些流行歌曲。“山里人爱唱歌,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敲锣打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盘歌。”采访中,提及纳溪民歌,坐在乐道古村院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宁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今年84岁的王绍彬随口便哼起小调说,“现永宁河上船少了,也少有人再吼号子了,我希望能把这号子传承下去,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营养,一种民族的精神。”

纳溪民歌是纳溪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也是纳溪的文化软实力,但如何让纳溪民歌得以传承下来,如何让这一文化软实力为现在的村民们带来经济效益?据了解,纳溪正在打造4A级天仙硐风景区,景区内包含了8个自然村社大多围绕着山歌旅游而生活,这些小而美的山村有着自然风光,同时景区内定期举办纳溪民歌音乐会,前来体验农家乐的游客可以听到经过当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并改良的纳溪民歌,而名乐而来的游客们也在纳溪体验了这里的灵动的山水和可爱的纳溪山民。

对于纳溪民歌来说,有人欣赏,就有了流传下来的生命力,而对于纳溪人来说,民歌引来的游客,也让当地的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

2014年底,纳溪区制作出精美的纳溪民歌MV专辑光碟,有《爬海歌》、《这山没有那山高》、《撵野猫》、《普照山上找太阳》、《太阳出来红艳艳》、《永宁河船工号子》等纳溪民歌的代表作。纳溪民歌要飞出大山,带给人们希望和祝福。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魂

那边山歌从中国的西南角传来,这边华北平原上萨克斯吹奏起迷醉的爵士乐,两者遥相呼应,仿佛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歌声和乐声分别来自两个普通的小村镇,在中国众多的美丽乡村中,他们富于个性的成长方式,给关注乡村建设的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当一些特别的,很不一样的发展方式的乡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实也唤起了我们对于乡村建设的另一种思考。文化小村镇,也可以是乡村发展道路的一种。民国时期,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创始人之一的梁漱溟先生就认识到了中国文化重建和乡村重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当我们在重建农村时,农村文化应该作为很重要的生长点加以培育。而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问题,而且他很诗意地描述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现代化绝不仅仅是富与强,美也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小村镇是一种乡村文化建设的有价值的探索。

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情和个性色彩的文化表达,我们很欣喜地发现在中国的西南角好山好水中孕育出来了天籁之声得以穿梭百年传承下来,这带着泥土芬芳和历史回响的文化形式以灵动而清扬的姿态成为了一方乡里赖以寄托朴素情感的文化资源。而在华北平原的周窝小镇,它饶有兴致地将西洋音乐嫁接到自己的文化枝桠上,孕育生长出了中国版轻摇滚《小村小路带我回家》。这不仅让人想到了牛奶和茶叶的结合——奶茶,也是暖暖的。

我相信在城市文化作为绝对主流的今天,乡村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的生长空间,而且乡村的资源禀赋各异,发展理想不同,文化也能生长出不同的想象空间,在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文化态势中,文化小村镇的成长很值得期待,因为文化是美丽乡村的魂。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