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江苏邳州老人74年为抗战阵亡将士扫墓 被称最忠诚守墓人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禹王山抗日纪念馆
禹王山抗日纪念馆
“山下的土本来就很薄,往下挖一人深,肯定能见到骸骨。”需要很大的声音,并且要有一名本地村民当翻译,李修志才能听明白记者问得是什么。
清明节前,在江苏邳州戴庄镇李圩村见到95岁的李修志老人时,他拉着记者的手一脸歉意,“年龄大了,耳朵听不清了。”作为目前还健在的唯一经历过79年前那场抗日阻击战的老人,一提起当年的惨烈场景,他那双已经有些混浊的眼睛里依然会噙满泪水。
那是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大捷后,败退的日军准备卷土重来,由卢汉率领的来自云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的四万余官兵奉命阻击来犯之敌,就在位于现邳州市戴庄镇境内的禹王山上,发生了当年那场最为惨烈的战役,13869位将士在此为国捐躯。
听闻禹王山下有一位坚持了70余年为这些阵亡将士守墓的老人,2017年清明节前,人民网记者走进禹王山大战故地,欲探访这位老人,很可惜他已离世,他就是李修志的哥哥李修武。
一个人掩埋了400具烈士遗体
禹王山是附近地势最高的一个小山丘,与台儿庄隔运河相望。也正是因为这个极为重要的独特地势,使得禹王山这个台儿庄大战外围战场的主战场,成了日军疯狂进攻的地方,因为只要“攻占这个制高点,日军就可俯瞰整个台儿庄我军阵地。”
“四月二十八日起,战斗进入到禹王山主阵地带的阻击战,日军配以坦克、骑兵,沿大小杨村、胡山、锅山向李家圩、禹王山进犯,来势凶猛。我守军奋起迎击,战斗激烈。敌军连续冲锋,我旅长王秉璋亲率士兵反冲锋,胸部为敌弹洞穿,负伤坚持战斗。我万保帮旅曾泽生团之营长何起龙在李家圩激战中阵亡……。”
原六十军军长卢汉在后来的回忆录中用大篇幅笔墨,重点描述了1938年4月22日至5月18日间那场战斗经历,这座小小的禹王山,在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之下,成为一片焦土,“原本126米高的禹王山,被炮火硬生生地削去了2米,成为了现在的124米,担任阵地主力的184师伤亡惨重。”
“漫山遍野全是尸体,太惨了。”在那场战斗中有多少中国士兵阵亡,卢汉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但当时年仅14岁的李修志记得,仅他们李圩村(战时叫李家圩)前的三个大坑里,就埋了4000多具尸体。事后好多年,李修志说下大雨的时候,还会有遗骨被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冲出。
“我哥那时候28岁,胆子特别大。”李修志回忆说,战斗中李修武就在阵地上帮着掩埋阵亡的士兵遗体,“他跑在最头里(前面),在弹坑里跳来跳去,说也奇怪,(炮弹)就是伤不着他。”军队撤走以后,李修志跟着哥哥李修武和100多村民掩埋那些阵亡的184师官兵遗体,用了整整5天时间,“一个麻袋包四个人一人拿一个角,把尸体抬到坑边,前面那人一松手,(尸体)就滚到坑里了。”李修志说,他记得非常清楚,仅哥哥一个人就埋了400多具。
时隔多年后,云南作家杨永明探访禹王山时见到时年93岁的李修武时,这样描述他们的见面场景:当他得知我是云南来的,也紧坚地握着我的手,眼圈红红的,眼角滴下两滴热泪,左手在我面前伸出四个指头。我不懂啥意思,老人的大儿子李家美说,仅他父亲一人当年便掩埋了400多个滇军。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仪表堂堂,来不及挖墓坑,就着炮弹坑掩埋,一窝七、八个,八、九个地埋。
四月的苏北大地已是一片春光。李修志指着李圩村外那一大片正在怒放的油菜花告诉记者,在它下面挖不到1人深,一定能看到骨头,“那里就是当时埋人的‘万人坑’。”据禹王山抗日纪念馆收集来的史料记载,在整个禹王山抗日阻击战中,第六十军13869名官兵阵亡、失踪430人,负伤4545人,而在整个阻击战中总计击毙日军1.2万余人。
禹王山抗日纪念馆前,每一组数字代表的是中国军队的阵亡人数
禹王山抗日将士当年阵亡的地方,现在已是一片金黄
老人74年坚守为抗日阵亡者扫墓
“以前每年的春节和清明,他都带我们去山上上坟,那时候我还小,问他给谁上(坟),他刚开始时说给我们的恩人,长大点时再问他,他说是给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们。”李修武的女儿李美霞如今也是近六旬的老人了,在她的记忆中,门前禹王山上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坟头,是父亲一生中最经常去的地方。
“禹王山上有多少座坟头,除了李修武,李圩村没人能说得出来。” 72岁的曹云启退体前,是戴庄镇文化站的站长,“出村向前走100米左右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那就是李修武经常上山扫墓的必走之路。”曹云启说,本修武身才魁梧,年轻的时候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红灯照八方,谁看见谁回家乡……”李修志说,按照当地的风俗,给死去的人上坟的时候,一边烧着纸钱,要一边不停地念叨这些“安慰鬼魂的话”,“我哥以前给山上的人上坟时就常说这些话。”李修志说,他曾跟着哥哥李修武到山上去上过好几次坟,而每一次哥哥在念叨完这些话后,便会挨个儿坟上添一把土,清理一下坟上的杂草,然后坐在地上半天一动不动。现在95岁的李修志也爬不了山了,但他在每年的春节和清明时候,都会到当年的“万人坑”旁点上一盏面灯,烧上一叠黄纸,“就算为他们扫墓了。”
从1939年的那个春节开始,给那些他亲手掩埋了的滇军将士上坟扫墓,就成了李修武一生中从未放下过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过,白天不敢他就晚上去。这一扫就是74年,直到去逝前他还告诉身边的儿女们,“逢年过节别忘了替我去看看他们。”
沿着曹云启指引的那条小路,在半山坡那些或是低矮灌木,或是稀疏松柏间,便会发现不少圆圆的土包,有些周边被石块堆砌着,有些则整体用碎石块儿包围着,“这些就是李修武照顾了多年的滇军阵亡将士的坟墓。”与普通的坟冢不同,这些坟前都没有墓碑,虽然距清明节还有几天,记者发现有些墓前似乎有人来过,因为那里有烧过黄纸的痕迹。
“李修武照顾这些墓一辈子,他虽然走了,但他的做法影响了不少人,这些纸就是部分村民或志愿者们做的。”曹云启说,2012年8月李修武老人去世时,享年100岁整。而在老人去世后以后,这些坟墓其实并未荒芜,“偶尔会有附近的村民来扫一扫,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了那场战争。”
“你们云南人是咋搞的?七十年了,只有你们两个人来过!”这是作家杨永明最后一次见到李修武时他说过的一句话。杨永明是在一位云南导演的引见下才知道李修武的。在他出版的关于禹王山的作品中,关于李修武,他说每年的清明节,老人都会扛着锄头、背着纸钱到禹王山上去给滇军修修坟,烧烧纸。去世前的最后几年,老人犯了风湿病,再也爬不了山了,但每当时节,老人总还要努力地站在大门前拄着拐棍儿向着禹王发呆,呆呆地凝望。在他眼里,禹王山永远是硝烟烈火的战场,永远是血肉横飞的拼杀,永远是18岁生龙活虎的滇军。
女儿李美霞说,按照李修武的遗愿,子女们将他葬在了禹王山北的山脚下,与山上的滇军坟墓近距离相望。杨永明说,这是李修武要用他永远的28岁,长伴他那些远离故土的云南兄弟的终生愿望。
2015年10月,在大战故地的江苏邳州市戴庄镇禹王山上,当地政府建起了一座“禹王山抗日纪念馆”,李修志说,他哥哥李修武没能看到纪念馆的落成,如果看到了,他在九泉之下也可以放心了,因为从此以后“他那照顾了一辈子的云南兄弟,会一直有人接续着照顾下去了。”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