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民生 > 走上脱贫致富的金色大道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境内沟壑纵横,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40多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全县13.4405万贫困人口真正迈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金色大道。
3月底,记者在开展“2017千乡万村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时,专程对甘肃省定西市的通渭县进行了实地采访。通过下乡进村、入户走访,记者了解到自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开展以来,甘肃省通渭县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以脱贫攻坚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固本、产业优化、城乡一体、服务均衡、文旅名县“五大战略”,以着力培育畜草、玉米、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林果、劳务、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积极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三大基地”,不断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增收短板,按照“牛羊满圈光伏电,有机农业书画县”的产业发展远景,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顶层设计,精准配置资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的多元扶贫模式,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改善基础条件全面落实基本民生保障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近年来该县通过多种有力措施提高了农村基础生活条件,着实了民生保障工程。目前,该县完成自来水入户2.29万户,累计完成6.85万户、入户率达95%,解决了农村31.0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续建建制村通畅工程通畅率达100%,并于2016年1月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工作先进县”;实现了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53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危房3463户;实施易地搬迁667户33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0户3217人。2016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99.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6%;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发放各类奖补资金6733.8万元,为5177名大学新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013.8万元,为1225名贫困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260万元。累计建成236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了155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全县332个行政村有线无线、3G/4G网络覆盖到位,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15个,配套建成网店115个,累计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75个、农村网店200个,完成交易额431万元。为了着力改善基本社会保障条件,该县将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记者在通渭县委农工部副部长王想雄等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该县马营镇的华川村,在村民徐文宗家记者撞见了正在给牛喂草的徐进贤老爷子,据该镇人大主席和村干部介绍其老爷子今年已经81岁了,是户主徐文宗的父亲,记者和徐老爷子开始拉起了家常,当记者问及老人家庭情况时,老人打开话匣给大家讲述10年前和20年前的情况,“我们这里那个时候条件差,住的窑洞,一下雨就没有路走,啥都没见过,老百姓天天为了吃饱肚子而发愁;现在社会好的很,吃的自来水、住的砖瓦房、家里有网、院子里的光伏发电也能就地变现;过去我们养驴为种地,养鸡为下蛋,鸡蛋为吃盐;现在我们养牛为挣钱,下地干活全是机械化。”
据了解,老人家共有5口人,儿子每年出门打工,儿媳妇在家干农活照顾家人,两个孙女全都上高中。
在老人家的牛棚内,五头大黄牛正在食草料,一头一岁龄的牛正在回眸探望参观的人群。
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家是原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双联户,在2012年由政府补助八千元修建了牛棚,扶贫办扶持2万元,自筹1500元,购买一头基础母牛,开始发展家庭养殖,至今已经生产了四头小牛。
整合产业结构狠抓光伏发电书画大县建设
据了解,通渭县目前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为了发挥全国文化大县优势,该县制定并实施了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助推脱贫攻坚政策。
据了解,该县大力推行“1431”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围绕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这一目标,搭建书画艺人培训、企业画廊就业、采风基地带动和乡村旅游增收“四个平台”,推进品牌变产业、收藏变收入、爱好变技能“三个转变”,建立一个帮扶清单,先后引导56家文化企业结对帮扶56个贫困村、480家画廊结对帮扶480户贫困户,直接吸纳就业1200人;建设20个书画摄影采风基地,带动138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在历届书画艺术节期间,参与售卖书画作品的本地农民书画家达3000人次、人均年增收800元,其中贫困户占30%左右,有效发挥了书画文化产业“扶智”与“扶志”相融合的作用。
另外,该县为了调整以往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大力整合产业结构,强化了脱贫攻坚战略,近年来,该县抢抓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和被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编制完成了《通渭县“十三五”光伏扶贫发展规划》,提出了光伏扶贫“33331”发展思路,即实施户用分布式发电、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共同推进的光伏扶贫发展格局,精心打造西部、北部、南部三大光伏扶贫示范片区,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林光互补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县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实现1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其中户用分布式2000户、村级电站带动8000户,努力把通渭县打造成全国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县。在项目实施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步实施。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方面,重点选择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致富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贫困户屋顶、马铃薯储藏窖、养殖圈舍等设施和庄前屋后闲散地为载体进行建设。
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200户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投资2.4万元、装机3千瓦,累计发电70.4万度,实现电费收益50.9万元、户均收益2545元。2016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565户。村级光伏电站方面,主要以农业大棚、养殖圈舍、林下养殖场、育苗基地为载体,按照每户5千瓦对应规模集中在全县1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户均投资4万元。2016年建成村级光伏电站47个,总投资7420万元,总装机容量9275千瓦。2017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44个,总装机10030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方面,在光照资源和地形条件较好的榜罗镇投资13.5亿元,分两期建设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利用光伏板下空地,发展中药材、花卉、尼雅黑鸡等特色种养业,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配方面,资产归村级集体所有,按照“量化到村、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每年产生的收益按照村级和贫困户2:3的比例进行分配,村集体年可增收6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连续扶持3年后重新确定贫困户进行滚动帮扶。2016年新建的47个村级光伏电站已带动1855户贫困户增收。
王想雄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渭县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带动模式,制定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全县按照“量化到村、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积极实施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形成的资产归村级集体所有,每年产生的收益按照村级和贫困户2:3的比例进行分配,村集体年可增加收入6万元,每户帮扶3000元、连续扶持3年,之后重新确定贫困户进行滚动帮扶,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同时,实现了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2016年,全县新建村级光伏电站47个、带动贫困户1855户。
创新扶贫模式打造牛羊满圈的农业新格局
在采访中得知,为了全面提高扶贫攻坚工作的可行性和严格准确性,通渭县积极探索双联行动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
据了解,该县在双联行动中,共有9291名干部,结对帮扶全县332个村的8.7985万户农户,其中20个省直单位联系帮扶37个贫困村、70个市直单位联系86个贫困村、112个县直单位联系214个贫困村,实现所有行政村和农户双联帮扶全覆盖。
另外,该县还从省、市、县、乡抽调492名干部组建15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从县直双联单位和各乡镇抽调532名干部组建177个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全县332个行政村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
2016年,各级双联单位共为联系村帮办实事1222件,协调争取项目718个、落实资金1.2亿元。
通渭县委农工部副部长王想雄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该县始终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核心举措,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2016年全县贫困村畜禽饲养总量达460.83万头(只、匹)、增长5.8%。
据了解,该县在扶贫政策上大力推行“资金项目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发展模式,并深入实施了“一村、一企、一产业、一劳务”工程,组织96家县内外企业结对帮扶155个贫困村和230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目前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302个、带动742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其中155个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9个,辐射带动贫困户6500多户。
2016年,全县共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25.3亿元,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1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完成“大扶贫”支出20.7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5%、比上年增长7.8%。大力推行贫困户自主使用、“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模式,累计向2.14万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0.48亿元,有14户企业、6个合作社合作使用贷款7686万元,直接带动1539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750元。在全县332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累计向5671户农户发放借款8264.6万元。
在该县马营镇赤砂村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村是甘肃省书记林铎的帮扶点,该村为了广大农民的增收更加稳定,在2016年试点发展订单种植,和定西市绿康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订单种植莉麦,2016年在湾口社26户贫困户试种200亩莉麦,使贫困户增收1万元。2017年在该村的湾口、大山、马滩、阳坡四个社(组)143户,发展订单莉麦种植500亩,亩产350斤,每斤5元人民币,预计共收入87.7万元,户均纯收入将达6200多元。
在赤砂村马海家,马海媳妇告诉记者里共有六口人,婆婆已经85岁了,两个姑娘一个儿子,大姑娘在南方打工,二姑娘在学护理,儿子在上高三,于2016年已经脱贫。村干部说其为插花型异地安置户金和精准扶贫户,该户曾经享受过异地搬迁贴息贷款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享受异地搬迁补助3万元,修建牛棚补助1万元,2016年养殖肉牛出栏两头,增收1万多元,种植马铃薯种薯六亩,产薯种2万斤,增收1万多元,2016年仅养殖和种植就获得冲收入近3万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消除贫困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国策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头并进同奔小康;在勤劳致富的甘肃通渭,像赤砂村贫困户汪菊香家一样,因特困被列入国家精准扶贫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扶贫贷款和危房改造贴息贷款的贫困户们,正在满怀信心全力脱贫;在华家岭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各种新型富民产业如新血液一样被注入到通渭的传统农业,全民种草养牛、牛粪作为有机肥再造沃土、沃土再植良田、部分牛粪变成蚯蚓饲料、蚯蚓开发高级蛋白的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带动百姓脱贫的新农业模式,已经让40万通渭儿女自豪,也让甘肃省通渭县的贫困户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金色大道。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