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 2017-04-14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非道非佛非圣贤 见道见佛见自己

——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提到任国京,大概绕不过去的是要用长篇大论来分析其书法之精妙,风格之洒脱。然此文决心配合任国京先生之口味免去俗套,只放鲜料。了解任国京先生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因其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秉性极有可能发生尴尬冷场的场景,也因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率性可以促膝长谈。谈汉字、谈书法、谈喝茶、谈摄影、谈信仰、谈忧虑……

人不可无“师”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所谓“师”,《论语》有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此处“师”绝不仅限于三尺讲台之上,白笔黑板之间,教程作业之余的授道者。老师的广泛存在即是韩愈《师说》中的“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任国京近照

家父迫我习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对任国京先生来说体会犹深。7岁开始练习书法并非心甘情愿,玩性正浓的任国京被逼着描红,那时家里有一个观念:男孩子必须要把书法写好。这个观念并不是为培养任国京日后走上专业书法道路而设立的目标,而是家风的延续。

任国京的家庭并非书法世家,但在他爷爷那个时代家里曾请过私塾老师,时至今日,任国京都能描述出照片中爷爷与私塾老师的穿着打扮。而在其记忆当中,他的父亲一直就是用毛笔写字。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姣好的毛笔字一列列排在泛黄的草纸上装进信封邮到家乡,而传回来的乡书是同样格式且更加漂亮的行书字体。这也让任国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毛笔写字特别好看的观念。后来上了中学开始真正的拿毛笔写书法。任国京开玩笑地说,也许是家族的基因,也许是家庭的熏陶,才让其对书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看到任国京对书法投入极大的兴趣,他父亲就带着他寻笔墨纸砚,直到现在,他写作时所用的砚台依然还是当初父亲送他的那一块。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琉璃厂大街

承蒙老先生恩训:“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习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现代知名的书法家、画家等老一辈艺术家们都居住在宣武区,而彼时的任国京就被分配在琉璃厂工作。说起琉璃厂,这里就不得不赘述有关它的历史背景。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而昔日名扬京都的琉璃厂“火神庙”,现已成为“宣武区文化馆”和“北京宣武区作家协会”驻地,这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经常有著名作家和教授在这里讲课。原“火神庙”大殿内座无虚席,协会的作家们还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正是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任国京在此结识了当时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书画家等老一辈艺术家。任国京坦言,他学习的每一种字体都有不同的老师。刘炳森老师是他隶书的启蒙老师,此后便跟着王遐举和刘炳森老师研习隶书;楷书是跟康殷老先生学的,行书是跟启功老先生和王之鏻老师学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之鏻(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的指点和教诲奠定了任国京对自己书法的特有风格。而在八十年代末其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得到了书法博导欧阳中石先生的亲授。欧阳中石老师是任国京首师大的班主任,因为老先生也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不饰张扬,从来不称自己是书法家,只说自己是教学的,教人写字,然后自己也写字。所以老先生在字里行间就表现了一种谦和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任国京从欧阳中石老先生身上学到的精神财富。

任国京回忆,跟启功老先生相识是在八四年。启功老先生比较随和,也很谦和,只要你虚心请教,他就会悉心指导。从八四年一直到启功老先生仙逝,任国京每年都要去拜访老先生,从最初的汉字笔划指导到后期的闲谈,每次拜访都能跟老先生学到很多书法知识。“到了九零年,我去他家的时候,老先生给我在作业上留了这么一行字:踏踏实实习字,规规矩矩做人。这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就在我的心里。”如今踏实写字,规矩做人已然成了任国京的生活写照。

现在写楷书较多的任国京回忆起初练楷书时情景。“刚开始学习书法时自己也是没有门路,一会儿临颜真卿帖,一会临柳公权帖,一会儿又临欧阳询帖,临出来的结果可谓是“四不像。”而这时,康庸先生便指导他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让其以古人为法度而勿以自己为楷模。事实上,康氏欧体就是在欧体的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笔划,这也是康家能成为欧体楷书世家的能量所在。

而提起自己的隶书启蒙老师刘炳森,任国京称其是“当代隶书第一人”。他的行草楷书遍布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友谊商店、文轩宾馆、东单菜市场等地大大小小的门楼之上。刘炳森先生的隶书学自《乙瑛碑》和《张迁碑》,而当时的任国京学的是《曹全碑》。于是刘炳森说:“别学曹全,大小伙子学什么曹全啊,太柔弱了,女孩子学曹全写出来飘逸秀美,你一男孩子得有阳刚之气。”

任国京说刘炳森写字相当认真。以前书法家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书法心得,有一次,任国京问刘炳森先生:“刘老师您这隶书是从哪学习的?”于是,刘炳森便把这些书体的出处、渊源等等问题讲的一清二楚。任国京感叹,像刘炳森那些老一辈书法家才是真正的了解书法、爱好书法。

接触这么多的老一代的书法家,他们带给任国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在于书法技巧的传授上,更在于老一辈书法家对书法本身的透彻理解、尊重和爱好。任国京谦称跟着这些老师们学习,自己的书法虽然谈不上是多么专,但是,隶书,行楷比较擅长,楷书、行书、草书也能写。

任国京在上世纪80年代结识的老一辈书法家们很多已不再人世,但似乎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特别鲜亮清晰,老师与学生之间谈书法无关学费,交流心得不问名利。“那个时候,老师是真教,学生也是真学。”任国京这样感慨。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任国京作品

书法传统派:严谨保守法度

当代书法界主要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两派各有所长,但两派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书法是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的书法艺术,现代书法的概念较为模糊,大致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85年10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现代书法首展”,标志着现代书法的诞生。现代书法受西洋东洋文化的影响,大量吸收了书法之外的艺术形式,对书法传统大力破坏,不注意书法的笔法、章法及气韵,而过分强调空间结构、视觉冲击力以及墨块布局的处置,更符合多元文化下的新潮感觉。

任国京举例,现代派的一些类似“童体”书法,其本质上是浮躁的产物,迎合的产物。书法讲究的是手上功夫,相比较于“以丑为美”的现代书风,传统派基本功更扎实,更具有传统文化为内容支撑。传统书法是回归经典,讲究法度,以继承传统书法之笔法、结构、章法,讲求书法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的气韵之美。现代书法作为新时代下多元观念和经济社会的艺术领域表现,其本身也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反映。然而,这种摒弃传统的创新实不可取。任国京说,他着实见过一些夸张的现代派书法,那些书法家在开笔前要事先营造气氛,大叫一声,大跳一下的热场方式让这个传统书法派的书法家着实反感。“写书法没有认真的态度而是抱着玩的心态,这个玩是一种热闹,而书法讲究的是心与静的结合产生的心境,如果要有气氛营造,顶多就是特小的声放点轻音乐。”任国京认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继承传统,也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固守成见。传统的书法非常注重讲究笔意、墨色、笔势、章法、线条和布局,充满艺术内涵。书法要传承就得有法,有技术,书法要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传统书法以碑帖临摹为基础,遵循古人的经典,在继承古人书法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升华和发扬。传统书法旨在继承传统,但长期大量的临摹古人书法很容易形成肌肉记忆,拘囿与古人的章法结构之中。而要摆脱这种困局,那在学习书法时要牢记方法要诀:七分看,三分练。

任国京认为汉字的美是体现在传承上,因此他一再表示希望当代的书法家传承古人。在他看来,快速评判一个书法家的真伪不在于当场看其写字,而只要观其以往作品即可。因为现在的许多书法家学习书法走旁门左道,“你让他写幅作品,楷书不会,隶书不会,篆书不会 只能写个行草,那么就别称之为书法家, 就叫他写字匠 。”在任国京看来,真正的书法家前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王铎、苏轼、赵孟頫,现代如启功、沈鹏、刘炳森、范曾等等。任何大家每个人最少都要具备三种书体的写法,证明他对书法的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内在领悟,而非专练某一种字体。

郑也夫曾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既需要有勇敢的改革者,也需要有深刻的保守者。”没有前者,就会从固步自封走向抱残守阙,没有后者,就会从反传统走向反文化,而这也是当前的主要危险。在书法的改革与坚守阵营中,任国京与他的老师们一样都是传统派的坚定支持者。

继承古人书法是传承,也是开创个人书法风格的前提。好的书法不仅有古人的书法法度,更有自己的个性,既不会趋于前人又不会背弃传统。书法如吃面,纯面的面条和杂面的面条如果糅合的好那也是极有味道的,不至于趋于传统。任国京说:“我遇到那么多老师没一个老师说你得照着我的字写,也没有一位老师说你随便写去吧, 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死’。因此,传古承今即是学古人者生。”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任国京作品

今日之师:不要站在技术的对立面

无可非议,科技的进步带给人们种种方便,可是也就此带走人的积极与乐趣。中国有句老话叫越动越勤,越歇越懒。在全手工时代下的人精神面貌明显好于今天的一派懒散之风。

在电子化产品的空间作用下,传统书法受到的挑战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峻。原因在于,早在软笔退出实用型书写行列之际,书法的前路就已遭受斩首行动。从古至今,书法仍然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圈和略有层次变化的收藏市场,从整体来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存亡也许会受到技术改造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概莫能外。因此书法受到的影响在整体可受范围内。而真正能决定书法艺术传承发展不在他处而在书法本身。键盘确是纸笔的替代品可却不能消灭书法取而代之。无论是写字还是敲键盘,信息的呈现于传播仍然以文字为主,文字存在书法便不灭。

任国京坦言,即使他仍然坚持看纸质书籍但他并不排斥电子书。甚至他会经常从订阅号上获取信息,尽管在网上看到知识点很零碎、不系统。但是能够在里面看到一些东西,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和观点,这也是一种进步。任国京说:“一天学一个事儿,如果一年365天下来,也能补充365个知识。”不仅如此,他对新信息传播渠道很感兴趣。他有自己一个专门的养生公众号。至于有多少人关注他并不在乎,他说别人爱看不爱看他不知道,但觉得好的他就分享出去。

技术带给人类的到底是好处大于坏处还是坏处多余好处?从当前来看,它极大地促进了发展,推动了进步,然而从影响来说也只能简述现阶段的利弊。到底该如何评价今天,恐怕那是后天的事情,但学会包容性看待问题确实能带来不少裨益。

无论是古人、名师还是任何一项自己尚未涉足过的领域,都有理由去了解、学习、进步。以古人为师,可纵览历史兴替、见证艺术光辉脉络、领略天下之智。以长者为师,可得其方法指引、道路引领、指点迷津,以今人为师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无论以谁为师,来者皆须参照物作灯塔指引,然即使身处罗马大道也应深知事事皆学问,处处有老师。

相关阅读: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二)

专访:任国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三)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