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三农 > 美丽乡村 > 休闲农业发展正当时

休闲农业发展正当时

  • 2017-04-26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休闲农业发展正当时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势头强劲,有效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难发现,休闲农业在历经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后,正不断激发发展潜力,除了带动切实的经济收益外,对农村就业的贡献更显巨大。

扶贫新思路休闲新路子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加大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成效越来越明显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休闲农业发展正当时

陈晓华说:“2017年,农业部将以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4部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传统村落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推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大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农耕文化、培育知名品牌,指导各地在创新用地政策、加大财税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落实措施,努力把休闲农业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而对于如何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作用,陈晓华解释说,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同质同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通过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草原游、森林康养等多样化模式,做足“农业+”文章,推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旅游”。通过美化山水林田湖、创办农业嘉年华、建设休闲农庄等新模式,让市民在农村住下来、游起来,更好地享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愉悦。大力推进“农业+教育”。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活动,满足市民近距离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知识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按照保护与传承同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展现农耕文明的魅力,塑造乡村文化的特色,满足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康养”。拓展养生养老、健身运动的功能,让城市退休老人到乡村居住,感受田园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喜悦。“农业+”要科学地+、健康地+、巧妙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串珠成线串线成面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数量不少,但是规模比较小,布局也比较分散,无法发挥出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的优势,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较低。

陈晓华表示,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盘棋”思想,处理好点线面关系。只有在抓好点上创建的基础上,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才能促进线面工作;同样,也只有形成“串珠成线、串线成面”的规模效应,点的发展才有根基。

陈晓华说:“这些年,农业部一直着力打造“3+1+X”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我们要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大力打造“综合体”。以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多层次开发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多维度策划创意创新创造形态,形成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体。大力打造“聚集区”。通过统一管理、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团发展,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农房、院落,连片打造有规模、有特色的农家乐聚集村,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区和产业带。大力打造“金品牌”。继续培育示范县(市、区),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推介一批精品景点线路。鼓励地方创造特色品牌。有重点、多渠道、跨平台构建宣传推介体系,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对于休闲农业经营主题多元化发展的问题,陈晓华说:“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原则,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渠道。在目前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工商企业和其它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拓宽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引导更多的现代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其更快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富裕农民。因此,我们要注入“新元素”。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允许返乡下乡的创业创新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鼓励其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鼓励“互助合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要支持“自主创业”。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积极培育创办领办休闲农业致富带头人,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强化“利益共享”。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既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排挤农民、损害农民,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中之重。休闲农庄一般最好离大城市车程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为宜,大城市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较差,而且大城市的人对空间距离远近的接受度比中小城市的人要强,但要是在中小城市不超过半小时为宜。当然,有品牌特色的农场除外,“酒香不怕巷子深”,市民也愿意前往。有的休闲农场贪大求洋,建设周期过长,迟迟无法产出。很多休闲农场规划项目众多,多方募集资金,寄望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支持。事实上,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其本身发展需要的投资并不大,它更需要的是营销管理和智力活动,因为休闲农业是在发达的农村一、二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陈晓华表示,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消费方式,市民节假日蜂拥而至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景观。2016年湖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8亿人次,同比增长11%以上,重庆接待人数达1.52亿人次,同比增长近20%。河北馆陶村今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涌进90万游客,是全县总人口数量的3倍。短时间大批量客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带来压力。有的进村道路等级低,车多路窄进不了村;有的缺少垃圾处理设施,游客走了,垃圾遍地。路难走、网难上、事难问,导致游客留不住、难再来。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资本关注,创业创新资金接踵而至。可以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了投资合作、兼并重组、连锁运营的新阶段。面对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引导资金更好地用在补短板上,用在产业提档升级上。要整合财政资金。去年农业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实施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和项目,支持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今年这个项目继续实施,而且增加规模,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同时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要撬动金融资金。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要带动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形成全方位投融资体系,让农村的基础公共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

休闲农业发展管理要跟上

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定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监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规划引导不够、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等问题。从开发层面看,不少业主对休闲农业发展仅凭一腔热情,缺少专业成熟的想法,导致建设立项不科学,造成投资浪费,影响日后发展;从经营层面看,缺乏专门的管理策划团队,有眼光、懂经营、会设计的人才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创意,营销策划单一低效;从服务层面看,住宿、餐饮、导游等一线人员,大多缺少培训直接上岗,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陈晓华表示,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其有序规范持续地发展。要从规划引导入手,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将休闲农业开发纳入城乡发展大系统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要从完善标准入手,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加强统计监测运行分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完善的监测统计制度。要从人才培育入手,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提升服务质量。要从示范带动入手,加大对已认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星级企业等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陈晓华还说,现在仍有个别地方存在开发过度,导致山被挖、湖被填、树被砍、田被占、房被拆等现象。生态环境破坏、特色资源浪费、传统文化遗失,严重背离发展初衷。绿色生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最根本特质,也是吸引消费者前来最重要的元素。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很大程度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得益于休闲农业让人们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如果环境受到破坏,乡村休闲将失去生命。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在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有条件地适度开发,留住乡土味道,保住乡村风貌,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