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千阳县高崖镇柳沟村第一书记 工作组长马维科

千阳县高崖镇柳沟村第一书记 工作组长马维科

  • 2017-05-03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记千阳县高崖镇柳沟村第一书记、工作组长马维科

昔日场面荒地,几时成了屋林。西庄水泥大道,一改往日陡峭。

白杨馨柳点缀,汗雨换来丰景。童叟窃窃私语,欢情酣涌心头。

这是千阳县高崖镇柳沟村在外打工人员年末回家开口咏的一首诗,这也是对一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简单总结和评价,回首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历历在目。

镜头一挑水见闻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了百花烂漫的山坡、洒入到草丛之中,带走了夜的静谧,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香气。几个奶山羊群随着羊倌的口令列队咩咩争吵着爬上了半山腰,百头野猪在圈舍哼哼叫着四处张望,农家庭院土蜜蜂早已腿带花粉在进出忙碌着,漫山遍野的核桃花絮随风摇摆,居住着30户贫困移民搬迁点馨柳屯在“高崖欢迎您”五个柏树簇拥的大字映衬下更加美丽夺目,勤劳朴实的山村群众嬉笑着踏上新修的水泥大道,有的田间运肥、有的菜地除草、有的果园拉枝、有的核桃嫁接……

和往常一样,千阳县高崖镇柳沟村第一书记、工作组长马维科和工作组员张沛强、雷文东、公选支部书记余金玉一起梳洗完毕,肩上担起水桶,顺着水泥路面下坡,到沟底一个水井中挑水,准备回来做饭。

脚下这条路看似简单的水泥路,其实是脱贫攻坚工作组去年争取宝鸡市交通局“最后一公里”道路硬化项目,帮助居住在沟底名叫西庄的自然小组13户群众修成的一条通往小康之路。长期以来,这条2米多宽的村组土路,中间还夹着一条大水沟,陡峭泥泞行走不便,农业产品运不出去,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400多亩土地难以耕作,直接困扰着一组群众的脱贫工作。如今,旧貌换新颜,群众个个赞誉说“党和政府脱贫政策就是好,给我们修的这条道路又平又宽敞,不但走路方便,还能晒粮食,真是太好啦。”

走着走着,老远就看见那口熟悉的水井了,井上放着一个系着绳子专门等待人们吊水的水桶,我们很快攥住绳头,喊着调子,桶里水花乱溅,正忙活间,见一老婆婆提篮子菠菜来说话。正是:“手握绳头不停换,水桶井中往上撺,喊着调子使劲拖,水花独舞笑开颜。忽闻有人来召唤,偏头看见一熟面,一瘸一拐一老妪,一篮菠菜提上前”。

来人名叫徐彩莲,今年69岁,由于胯关节疾病行走总是瘸拐,72岁的老伴李银德耳朵不听使唤,与人交流要打手势,长期脑供血不足头昏脑胀,老两口靠种植5亩粮食、50多只蛋鸡与每月500多块钱的低保和养老金生活,是村里一个低保贫困户。别看二位老人身体残疾、年老体衰,但他们是身残志不残,种植的粮食总是吃不完,特别是种植的几分菜地不见一根杂草,蔬菜郁郁葱葱。

接过菜篮,斜望过去,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对面自家5间土坯房子外面向我们招手,他家的房子和其他人家一样,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屋子裂缝,外墙还用一根很粗的木棍顶着,生怕倾斜倒塌。

水挑回来,洗菜、做饭、洗刷形成自然分工,一会功夫,野小蒜做成的饼子馍就吃完了,他们开始当天的工作。

镜头二盖房救急

全村114户人家,只有25户群众在县城购买了保障房,由于慢性病、年老体弱导致劳动力匮乏,村庄象李银德家用木棍顶、墙体歪斜裂缝的土坯房随处可见,奔向小康急需在住房问题上外力猛推一把,生活环境形成一个大的飞跃。马维科书记将帮助群众盖房子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来做,带上问题多次进县镇汇报工作,取得项目支持,很快立项,完成选址、修建工作。

新的移民搬迁点安置群众30户、15户经济条件较好的还在县城安馨家园买了房子,彻底改善了贫困户住宿条件。有群众打油诗为证:“垚湾昔日场面地,半载有余起屋林;打工回村不见路,试问哪家馨柳屯;鸡鸣犬吠笑痴愚,真米实麯是柳沟;雪花飘飘开口笑,脱贫攻坚见实效。”

2016年4月份起,垚湾大场挖掘机、推土机、拉料机轰鸣,叮叮咚咚开始了房屋建设之中,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决定着质量的绝大多数。动工一开始,老马就和民工一起上下班,跟踪了解每一个工作环节,地下处理的深度、水泥混合的比例、底梁圈梁的制作,顶烈日、冒风雨、踏场地。

68岁的老汉李天换拄着拐棍每天在场地观看,看人家如何处理地基、如何机械架楼板,不时地说:“这房子结实的很”;83岁的张求娃老汉头戴瓜皮帽,手捋着花白的胡须在场外站着、笑着;供销点老张坐在门口的石凳子上记载着移民工程的全过程。

提起建房,69岁的贫困群众刘来信手指他居住的一间土坯房对入户调查的上级领导感慨的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就只能在这间房子度过余生了”。

刘来信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长期身体不好,二儿子没有媳妇生活困难,他是村上的老党员,1988年到1992年间曾经担任村支部书记,现在和老伴住的房子又窄又小还很低矮,看到他日子过的这般光景,谁人看了都是心酸。按照建房政策,他见到属于自己的2间新房子激动的热泪盈眶。

按照县政府“八有”标准和镇政府图纸,结合旅游建设要求,建成的房子水电齐全、地基扎实、墙体笔直、供排水通畅,炕、锅台大小得体,院子渗水砖和花坛,巷道水泥路面,核桃树、樱桃树、紫金花和冬青树错落有致,健身器材应有尽有,10盏景观灯明亮一片,远看是景点,近看是座城,进去一看是乐园,夜间俯瞰还是一把大火炬。80岁的贫困户李来存手拄拐杖、咂巴着眼睛成天围着小区转悠,逢人笑呵呵的说:“连水都驾到锅台上了,这房子亮堂好的很。”

原来由于蓄水池子小,水质差导致大骨节病严重,县水利局很快认领了这一村级项目,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蓄水池、过滤池、净化池,更换了抽水设备,全面解决了群众吃水困难,改变了以往自来水吃时间短、挑水吃时间长的局面。

镜头三产业兴隆

以野猪驯养、核桃种植、土蜂养殖三个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苹果产业试验为拓展,实施玉米品种改良、小麦配方施肥、核桃枝接芽接、苹果产业搭载、核桃采摘园安排贫困户务工措施,兴产业、促脱贫。

野猪奶羊兴起。鼓励41岁的返乡青年李芳旗大胆创业,驯养野猪、饲养土猪形成规模,2016年出栏肉猪60头,生产仔猪200余头,年产值达到80万元。最近,他又投资6万多元,一次性在陇县八渡镇购买奶山羊60只,建设圈设200多平方米;还饲养土鸡100多只,群众称他为养殖大王。他热心传授技术给当地群众,帮助山区群众母猪交配繁殖,猪粪生产无公害玉米,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了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全村土猪存栏达到500头,奶山羊达到300多只。群众打油诗传诵:“昼出耕田夜喂羊,村庄儿女各自忙。童孙未解供耕养,也傍院边递草粮。”

蜜蜂产业提升。家家户户院子里进出飞舞,忙碌着为人们酿造幸福的甜蜜,马书记与工作组工作人员一起入户宣传土蜂养殖激励政策,推动土蜂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养蜂大户。40岁的王成养殖土蜂100多箱,每天头戴遮蜂帽逐巢清扫害虫和垃圾,热心帮助其他群众养殖蜜蜂,带动群众兴起养殖蜜蜂热潮,全村蜜蜂由原来的300多箱一下子发展到1000多箱,上升为贫困户脱贫的新兴产业。

核桃产业稳固。每到农历七月的季节,就有这样一幅画面:家家院边核桃树青皮核桃随风摇曳,树上失去水分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树荫下老头吸着旱烟袋、老婆做着针线活乘凉,孩子玩耍嬉戏;公路上下核桃树漫山遍野,沿着崎岖的小路,头顶着山坡,只要爬到山顶就会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视野尽是长满被荆棘包裹着的各种畸形怪状核桃树。村子周围核桃树茁壮的生长着,枝枝杈杈都会挂满了核桃。趁着县委县政府林业干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之东风,动员群众采取老树高接换优,新品种枝接芽接,核桃产业稳步提升,建成核桃采摘园,成立了核桃生产专业合作社,全村建成标准核桃园1628亩,户均大小核桃树20棵,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苹果试验扩业。争取县农业局项目支持,投资60万元,新建矮化自根砧苹果试验田30亩,红将军、九月奇迹、富士1号、米奇拉等四个品种均可挂果,争取县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25户贫困群众入股搭载分红;今年又种植藜麦试验田5亩,逐步拓展脱贫致富门道。

帮助村上成立了经济发展合作社,统筹野猪驯养、土蜂养殖、苹果种植、核桃栽植、土鸡饲养产业,推广宝单918等优质玉米品种种植,推动产业百花齐放;争取县残联项目支持,30个残疾贫困户均享受到产业发展资金5000元,发挥特长搞产业,李存祥得到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土猪养殖成效显著,获得全市残疾人创业标兵称号。全村已经形成产业脱贫攻坚排山倒海势。

镜头四群众贴心

只有用点滴之情去关心群众的细小困难,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作,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才能被群众认可为真实的朋友。

帮助群众装麦粒。山雨欲来风满楼,去年夏季的一天,天气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骄阳高照,一会就是黑云密布,狂风吹得人们难以呼吸,村委会门前水泥路上人们奔跑着,正在焦急的包装倒在地上晾晒的小麦颗粒,马书记就先给张红玉撑口袋,帮助他们快速的收装。装的差不多了,又过去给李建祥帮忙,李建祥趁着大风还在不紧不慢的扬麦,老婆用扫帚掠柴草,马书记催促他们快点装,看叫龙王收走了,等到大雨瓢泼时,群众都已经安然回家了。

帮助群众置轮椅。肢体残疾群众白存香患精神疾病十多年,近三年又患脑溢血卧床不起,急需要一个轮椅,但没有残疾证不够条件,村子郭拴俊也卧床不起半年多了,没有轮椅下床不便,马书记就及时和县残联联系,汇报情况,县残联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办证,使这两户肢体残疾贫困户了却了心愿。

帮助群众解难题。村民张金宝三年前因弟弟开着三轮车上县半路侧翻,导致腿部多处断裂,先后住院治疗三次,加上平时吃药花费近十万元,按照合疗政策,费运由车主负担,自家弟弟排行老碎,至今未曾娶上媳妇,和80多岁的父母一起生活,情况更加困惑无力承担。媳妇患有糖尿病长期吃药,家中债台高筑,生活失去信心,但由于他在高崖小区购置了保障房,按照“九条红线”不能进入贫困户系列,马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县民政局联系,解决大病救助资金2000元,给予精神安抚。先后为村民李改成、胡秋太、郭保民等8户群众解决了住房、资金等困难问题。

帮助群众立项目。将全村57个贫困户分类,遵照“一户一法、因户施策”的原则,深入贫困户家中交心交谈,依据国家“五个一批”政策,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商讨确定脱贫项目,建成了柳沟村村级和贫困户项目超市,成立了村脱贫攻坚作战室,绘制了脱贫攻坚作战图。

帮助群众去劳动。去年秋收季节,帮助包扶户王宏芳拉运玉米,今年春播化肥车停靠在村上,西庄李存太、李银德拉着架子车吃力行走,马书记就很快帮助他们装卸化肥,推车运送。在西庄道路硬化期间,每天上工地督查质量,用手将路中间高出的土疙瘩搬运到外面,整个人都成土人了,民工讥讽说:“这路你能走几回?”老马对他们说,干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利用周末进城休假时机,多次为文烈风、贾存花、杨德成等贫困户捎着买东西和药物,群众把马书记当成自家的人。

老马和群众同生活。陪同二组组长张喜庆多次利用雨后初晴时机,上山翻沟披靳斩棘采木耳;帮助村委会主任周双红苹果园子摘花疏果;和村文书李焕生一起挖小蒜;和村民李芳旗一起挤羊奶,在劳动中建立友谊,结交同志间朋友。还多次去80多岁的老人刘广林、张求娃家里,共同坐在热炕上屈膝谈心,常常去70多岁的李银德家里转悠,他家那条大狼狗老远就在半路来前爪搭肩迎接,展长舌头哗啦哗啦围着马书记乱跳,不时地踩掉他几次鞋后跟,干部群众唏嘘不已。群众顺口溜:“手提黄袋下山坡,西庄陡路几回多。山涧尽头一独户,黄狗眨眼扑上脚。”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应当时刻牢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革命初心,继承革命遗志工作始终,充分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积极应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种困难,矢志不移,日复一日,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走完新时期伟大的历史长征。马维科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尽管以前带领村组干部上县进市争取项目、体贴入微服务群众,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党的要求和兄弟脱贫攻坚工作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决心以党的脱贫攻坚新要求为起点,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工作经验,以“党的召唤就是我的使命、群众的期盼就是我的工作、党章的规定就是我的镜子、党的规矩就是我的坚守”为座右铭,继续奋发作为,艰苦努力,为实现柳沟村脱贫攻坚奔小康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