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人物 > 刘尚合院士用自己做实验 7.1万伏静电注入身体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刘尚合
静电与电磁防护工程专家,1937年生于山西省闻喜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授,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学位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静电专业委员会主任。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院士为科研拿自己实验 7.1万伏静电注入身体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刘尚合一直都在与一个“幽灵”战斗。这个“幽灵”叫静电,它来无影、去无踪,却频频扮演“杀手”角色,导致电发火装置及易燃易爆物意外发火、爆炸,令人防不胜防。
刘尚合与静电结缘于30多年前。1983年,在军械工程学院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刘尚合被国内外一连串由静电引发的伤亡惨剧所震惊。身为军人的刘尚合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彻底攻克这一难题,追踪降伏静电这个‘幽灵’,才能真正确保武器弹药安全。”也就是那一年,刘尚合离开了奋斗10多年的半导体离子注入研究领域,踏上了追踪静电“幽灵”的科研之路。
在一无科研资料、二无试验设备、三不懂弹药原理的情况下,选择“静电与弹药”这一危险而又陌生的科研领域,需要多大的勇气?回忆起当年的选择,刘尚合说:“为探索未知领域,我愿意重当一名小学生。”
话虽这样说,但刘尚合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岁月:长时间处于超剂量有害气体和射线辐射的环境,让他的白血球值一度从正常的5000下降到2000;长期超负荷工作,让这个身高1米80的大高个儿体重锐减到60公斤……
鏖战近千个日夜,刘尚合在防静电危害研究方面终于初露锋芒:在国内首次提出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材料改性技术,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撰写的论文《聚合物材料防静电改性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一鸣惊人,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开辟了人类防静电危害的新途径。
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刘尚合首次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动态电位测试原理,并和同事们一起成功研制出静电电位动态测试仪等5种仪器。经过反复理论推算和仪器精密实验后,刘尚合得出的结果高于英美专家认定的数值。
刘尚合人物事迹
上世纪80年代初,石家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师刘尚合踏上了追踪静电“杀手”的科研之路。在与静电的过招中,成就了他的两个唯一——我国静电研究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在我省的唯一一位军人院士。
2006年10月,“神舟七号”的部分静电安全性评价工作告一段落。刘尚合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再次参与了这一工作。
几年前,刘尚合就曾在“神舟五号”的模拟返回仓内,亲自测试其静电性能并进行静电安全性评价研究。
而刘尚合领导的团队最终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舱内压力服的静电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上郑重地签下他们的名字,为后来杨利伟飞天工况下的静电安全提供了最权威的保障。
谈及这段工作,在旁人眼里有充分资本骄傲的刘尚合淡然一笑,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他全部科研工作中的一项。“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军人,每一项科研工作都是一个必须完成好的战斗任务。”
科技工作者和军人,也许这就是与河北省其他院士相比,刘尚合身份的特殊性。
新农村商报网综合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