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社会 > “分享经济”火热升温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是否想过有这么一天,分享也会变成一种经济。
曾经,分享只是熟人间的人情行为,如今它演变为一种能够产生价值的经济行为,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并迅速向汽车、住房、物流、教育、农业等行业延伸渗透。
这个炎热的七月,世界分享经济史上首份国家级指导文件出台,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让中国分享经济之火再次升温。
分享经济在我国掀起新浪潮
提起分享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滴滴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现在的共享单车也是分享经济的一种体现形式,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分享经济呢?
分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而目前我们最常见的分享经济的模式,就是共享打车(滴滴、Uber),共享单车(摩拜、ofo),共享充电宝(来电、街电),共享雨伞(借把伞、有把伞),以及其他共享XX等等。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分享经济便作为“协同消费”或“合作式消费”的概念而被提出,但发展比较缓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分享经济在全球快速发展,既对政府治理创新产生了显著的“倒逼”效应,也为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经验积累、技术与数据支撑。
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涌现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分享经济正在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革新。
分享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协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分享的人能获得财富收益,被分享者也可享受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而那些被闲置的资源因为合理开发利用也“变废为宝”。促成多赢,也许就是分享经济的真正魅力所在。
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发展迅速,利用“互联网+”,创造众多新业态,化解过剩产能,带动大量就业,分享经济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与潜力,已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到3.45万亿,同比增长103%;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十年,我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
指导意见出台描绘“分享经济”新风向
虽然分享经济的发源地不在中国,但是分享经济发展最好、最迅速的却是在中国,这与中国独特的创业创新环境息息相关。
日前,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为分享经济深入发展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继去年“分享经济”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家再次明确鼓励分享经济发展。
专家表示,分享经济领域之所以在各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家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资本活跃度较高,使得很多创业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位使得平台企业责任不明确、管理权限不明晰、政府公共数据及信用信息数据存在壁垒,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分享经济企业的加速发展。
创联智库(北京)农业研究院院长孙北国认为,分享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引,是新理念还没有转化为新理论、新战略、新模式、新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己经进入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逻辑己不适合今天的经济环境,急需正确的理论引领。
分享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带来极大冲击,遵循怎样的发展原则、如何监管一直是行业难题。
对此,《意见》提出要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这一总体要求将成为破除阻碍分享经济发展壁垒的利器。《意见》强调要通过落实加强部门与地方制定出台准入政策、开展行业指导的衔接协调、破除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资源提供者市场准入条件限制等要求,为分享经济发展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监管上,《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分享经济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是分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结果,各个主体应该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建良表示,对于分享经济的监管,应因循两个方向,“我们有个词叫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就是我干了大家都有好处、大家都高兴;负的外部性是我干了我得到好处,别人承担损失,这就有问题了。所以监管的第一个点就是去管负的外部性。怎么管呢?把它内化。比如共享单车影响市容的问题,有一个更直接的思路是谁投放的自行车谁负责,这是第一个监管的要点。第二个是产品的使用涉及到不同当事人,第二个监管的要点就是和商业机构合作,界定好不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出现纠纷有法可依。”
农业引入分享经济将带来什么变革?
在未来的“分享经济”浪潮中,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个人都会获益,农业也不例外。“在农业中,本来每家每户的承包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但现在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家并不再以土地为生,他们的那一小块土地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闲置资源。此外,诸如农村金融、闲置人口再就业、闲置土地流转、休闲农业等,都能成为农村生产生活中可以分享的资源。”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治平说。
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地区共享经济项目,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一道重要课题。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程宇光表示,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现了我国当前分享农业的最新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他进一步指出,分享农庄是田园综合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土地分享、生产过程分享、农产品分享、以及农业闲置设施分享,旅游休闲农业的特征比较明显。此外,在上游要素投入方面,土地资源、农业设备、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分享方兴未艾。在农业下游环节,物流、仓储、超市等方面发展迅速,绕开中间环节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传统回归也是目前分享农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程宇光强调,我国分享经济,在农业方面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吸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二是顺应了互联网信息化历史大潮的趋势。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化进程尚在持续之中,距离农业发达国家的80%~90%的水平差距明显。二是农业技术化,目前居于第一次绿色革命阶段社会对杂交育种的包容度比较高,但是对当代的农业生物技术存在较大的争议。三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还在不断的提升当中,组织化方面农业横向纵向一体化程度不高,标准化、信息化的上升空间较大。四是我国的城镇化、技术化和产业化这几个进程同时发生,这就使得在我国适用分享农业面临着格外艰巨的困难。“《意见》的出台,对我国发展分享农业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还需要扎扎实实的去解决现实面临的具体问题。”程宇光说,随着我国农业三权分置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在我国分享农业上游和下游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下一个风口可能发生在较高产业化、科技化水平基础上的精准农业方面,农产品持续提质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