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闻 > 民生 > 因为一次邂逅 捍卫“一粒”大豆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9月的东北,秋高气爽,天高云阔,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13日一早,记者乘车来到辽宁省锦州松山新区巧鸟办事处鲍家村。放眼望去,遍地都是半人多高的玉米地。而在这片玉米地中,却有100亩国产大豆隐藏其间。孤独傲然,一如国产大豆现今在市场上的地位。
刘景芳,是这100亩国产大豆的所有者;他也是刘大叔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刘景芳同许多国产大豆的“捍卫者”一样,正在拯救这些岌岌可危的“星星之火”。
与大豆的意外“邂逅”
瘦小的身材却格外精干,黝黑的皮肤是他几十年农民生活最鲜明的写照。而其布满沧桑的脸上藏满了许多的故事。
当记者见到刘景芳时,惊叹于这个70岁老人的一身干练。扛包、赶路、下地,健步如飞,全然不费力。古稀之年的他,眼神明亮且充满坚定。
在随后的交谈中,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与大豆的不解之缘。
1966年高中毕业后,刘景芳先去当了初中老师,每月领着30元的工资,还要供养两个女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天让大女儿去豆坊买一小块豆腐,结果女儿饿得一边往家走一边拿着小碟舔着吃,到家只剩点豆渣儿了。当时他的眼泪唰唰就下来了,觉得身为父亲太对不住孩子。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1982年,他决定下海经商搞养殖。当时,他是村里第一个养鸡的人,也带动了一批养鸡的农户。后来,他还养过牛,建过果园。“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只要经商想不挣钱都难。”刘景芳从此发了家。
2008年,两个女儿去北京工作定居,他和老伴儿也跟着去了。但是他发现在北京买的米都不如家乡的好吃,对品质也不放心。“谁知道商家卖给我的稻子,到底打没打药?安不安全?”刘景芳一脸的认真。
于是乎,他又操起种养殖的老本行。2008年,刘景芳在锦州包了100亩地种水稻,现在扩大到了200亩,还搞起了时下兴起的蟹稻共养模式,不打农药,有机种植。水稻亩产1000斤左右,收购价能卖到1.6元/斤~1.7元/斤。此外,每亩还能产100斤螃蟹,每斤35元,除去成本,每亩螃蟹纯收入能达到1000元,收益可观。
而国产大豆,是刘景芳人生中最迟来的一次“邂逅”,但却是他最用心、最坚持的一次。
2012年,刘景芳无意中在锦州老家的路边发现一棵野生大豆,务农多年的他深知野生大豆的可贵,于是便采回家。
在刘景芳看来,现在的老百姓几乎每天都要和大豆打交道,包括豆油、豆制品、豆浆等等,因此大豆事关我们的民生健康。但是大量进口大豆的冲击却使得国产大豆的生存岌岌可危。他想,凭借自己多年丰富的种植经验进行育种,为拯救国产大豆出一份力。
做种大豆的带头人
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在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8323万吨,而国产大豆年产量仅为1200万吨左右,进口依赖度达到85%以上。
究其原因,是内外价格倒挂所致。刘景芳说,我国自产的是非转基因大豆,虽然产量低、成本高、价格高,但是与转基因大豆相比蛋白质含量高、基因天然、适宜食用。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成本低、产量高、价格低,出油率高,基本用于榨油和饲用。但是即便如此,在巨大的利润差距面前国内的大豆加工商和销售商自然而然会选择进口大豆。
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降低国产大豆的种植成本,提高竞争力。那么如何来降低生产成本呢?规模化、机械化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刘景芳看来,这些都是外因,最核心的还是育种。目前我国传统大豆亩产在300斤~400斤左右,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是转基因大豆的1.5倍,农民种植大豆既不赚钱又不好卖,所以种植积极性很低,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大面积种植玉米。因此,培育高产品种是摆在眼前的迫切需求。“国产大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种子,决不能丢失!”作为老一辈农民,这种信念在刘景芳心中扎了根,于是这一“育”就是5年,在自家院子里无数次地试验。当时村里根本没人种大豆,看他育种都笑话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刘景芳的育种试验终于有了成果。他培育的大豆1株上能结750个豆夹,每夹上大约2.5粒豆,也就是1850粒,相当于一斤。亩产能达到800斤~900斤。于是2017年,他便在鲍家村租了100亩地开始扩种繁育。
由于天灾人祸,使得今年刘景芳的扩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当地遭遇十几年难遇的干旱,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6月没下过一滴雨。于是他全部采用膜下滴灌,以应对干旱。而他雇佣管理田地的农户因为不懂技术,给80亩地使用了芽前除草剂(乙草胺),由于使用不当,出现了除草剂药害,造成出苗率很低且长势枯黄,使用相应解药后药害有所缓解,9月底收获,预计产量500斤。剩下20亩没有使用除草剂的地预计产量800~900斤。不过,这个结果在他的预料之中。
近年来,我国大豆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也正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共选育出2062个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覆盖了全国所有大豆产区。
曾经,刘景芳是村里养殖户的带头人。如今,他要做种大豆的带头人。
国产大豆的“春天”来了
9月13日,在鲍家村的大豆试验田边,几十个村民顶着烈日正在查看大豆的生长情况,刘景芳则在一旁向村民详细介绍大豆的种植收益和技术。
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账:“目前玉米种植成本每亩地500元,还不包括承包地。亩产1300斤~1400斤,收购价只有0.6元/斤左右,有的地方甚至低至0.4元/斤。这还是好年头,如果出现意外减产,就更惨了。相比起玉米,大豆的种植成本就比玉米便宜一半,去年东北的平均收购价为2元/斤,种一亩大豆相当于3亩玉米的收益。”
松山新区巧鸟办事处鲍家村村支书李明生同样对改种大豆充满希望。他告诉记者和村民,几十年来,当地都以种植玉米为主,维持传统的品种和耕种方式,农民有劳动有付出,但是依然不富裕,这是因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值、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种。“通过今年试种大豆,可以说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目前我国大豆大量依靠进口,转基因大豆横行于市。但是国产大豆才是我们的希望,目前国产大豆2.5元/斤左右,如果村民认为可行,明年能够大规模扩种,肯定能比种玉米的收益高。”他预计,全村有4500亩耕地,预计明年大豆能扩种至2000亩。后年可能就再也看不到玉米了,国产大豆的“春天”似乎来了。
村民们站在一起交头接耳,有的点头,有的沉思。但不管怎样,他们对种玉米真真切切感到了无望。不少家里已经改种起了辣椒。
村民王娟(化名)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现在种玉米根本不挣钱,收购价只有0.62元/斤,唯一能用的就是秸秆拿来烧个柴。尤其今年干旱,导致玉米颗粒不饱满,不少农户地里估计都要减产。”
对于改种大豆的想法,许多村民纷纷表示,还要等大豆收获之后看看亩产和质量,再根据哪块地适合种决定。“最关键的还是要能卖得出去。否则产品再好,没有销路,也是白费。农民要的是实惠。如果卖得好,肯定愿意种。”这是村民一致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刘景芳眼下正在解决的事情。
目前他已经在锦州市和葫芦岛市都找到了大豆种子代理商,还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就在一个月前,他的水稻已经登上平台售卖了。
在刘景芳眼中,国产大豆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次于大米,其营养成分是进口大豆不可比拟的。而在已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的今天,老百姓会追求更高的营养价值,此时,大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今后,宝贵的国产优质大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一天。”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满山遍野种豆子的场景,会昨日重现。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