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人文化来》摄制组参礼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人文化来·卢舍那大佛】
9月21日,《人文化来》摄制组赶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参礼拍摄卢舍那大佛。“疯子敢死队在默默无言中连续征战四十四小时。今夜修整,明天继续,莫问前路,直心行去”。9月22日凌晨1点,重大文化工程《人文化来》纪录片总导演高金仓先生在河南洛阳发出上述微信。
《人文化来》是立身国学网、北京日月重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特别组织拍摄大型纪录片。本片是以中华人文古迹、古风为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全片主要以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起点,沿历代志士仁人追寻与仰止之心路,别裁承先启后之文脉,问讯炎黄子孙深切的家国情怀,顶礼风吹雨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部定位为“人类的、心灵的、文化的”纪录片将秉承“中国风格、民族气派、东方特质、世界表达”的风格,对中华民族上迄太古遗风、今至当代民俗,进行禅意表达。
据了解,作为《人文化来》纪录片的重要拍摄场景之一。卢舍那大佛见证着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明大放异彩的辉煌。自汉武盛世后,中华文化进入了儒释道与诸子百家交集的阶段。这一时期,刘秀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公元67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自此,中华大地呈现一派佛教东来之气象。这一时期,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魏伯阳,援《周易》、老庄、神仙丹道三种学问,融合贯通而著《参同契》一书,《参同契》一书,也成为千古丹经鼻祖。由此经汉末到三国之间,也正是儒家经学的注疏集成阶段。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之学的则呈现抬头趋势。这种相互交集又各自自成体系的学术景象,历魏、晋、南北朝而到梁武帝的阶段。直至印度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单传心印,中华文明才掀开新的一页。到盛唐时期,已然形成中国文化思想儒释道三家之巨流。尤以禅宗风格,以春风化雨、润物无痕的东方智慧,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从语言、文字、雕塑、绘画、书法、建筑、音乐,乃至影响到中国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中人们的生活艺术,食衣住行、审美意识等。
彪炳千秋的佛教艺术瑰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则是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相互交融的集中代表。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最具代表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使深陷苦轮者照见生命的清静庄严。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