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变成混蛋才能写出好东西?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一个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人,常常会面对困境:想有更多时间来写,但是无法以此谋生。是现在就写,还是赚够钱再写?
2015年12月27日,理想国和非虚构写作平台“正午”,邀请作家阿乙,作家、正午员工郭玉洁就此展开了讨论。活动由正午员工叶三主持。今天,和你分享的是郭玉洁的发言精选。
变成混蛋才能写出好东西?
1.
我们逆潮流而动
对抗太主流的思维
这两年媒体的转型是特别重要的潮流,纸媒纷纷裁员,甚至倒闭,记者编辑很多都改行去创业了,特稿记者转型做了各种各样互联网的企业家。剩下的人就没有很多。“正午”一开始就我和谢丁两个人,那时候叫“长篇”。所谓长篇就是发很长的稿子,这个在新媒体都是被大家唾弃的。大家都会说,在手机上看稿子怎么会那么长,肯定一两千字是最合适的。但是我们那时候逆潮流而动,我们就叫长篇。
刚开始我们找不到记者,也没有稿子,经常把以前的稿子拿出来发。做了一段时间,好象有很多人开始关注了。为什么呢?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对写作质量一直有把控,另一方面,我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在这种浮躁的时代,大家注意力不断转移,专注本身也是一种产品。
我们可能就是在这个点上赢得了一些朋友和读者。以前我们没有很刻意地想要定位,因为不知道正午能做多长时间。我们打算先做,能做多久做多久。后来慢慢发现了一些此前没有清晰归纳的特点,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几个人的个人特点:除了对写作的要求,另外就是,我们的选题、写法,通常都不是媒体里的主流,即使我们关注热点的话题,热点的新闻,也试图找到一些新的讲述方法,对抗太主流的思维。
2.
我小时候想去练武
不是当作家
我最近写了一篇健身的稿子,其实有一部分我没写,就是我在健身当中最喜欢的是拳击。打拳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当时《少林寺》刚出来,我就特别喜欢拿一个棍子,当剑一样,在院子里耍。家里人就说,这个丫头怎么这样,应该送到少林寺去,我那个时候就当真了,一天到晚坐在那儿等着少林寺的人来接我。所以我小时候可能是想去练武,不是当作家。
当然小时候作文写得好,老师也会表扬。但我觉得,我没有做太长时间的作家梦。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很难免会有一点创作。那时候学校里很多诗社,我也开始写诗,一天到晚都在想,我要写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词,一天到晚都在幻想。还特地墙上贴了一张白纸,半夜想起来一个词,赶快拿笔在写下来。第二天根本认不清写了什么。那时住的是集体宿舍,六个人一个房间,非常吵。我正在幻想,突然一个同学拿盆咣的放在脸盆架上,一会儿,拖鞋蹭着地板过来了。我觉得再这样下去我要疯了。我好像没有办法持续下去,过一个“好”的生活。
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写作是一个特别折磨人和特别危险的职业。文学创作是在代替人类走在一个没有人去过的地方。但是你又要有能力从那个地方回到现实,所以是非常辛苦的。这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写东西特别重要的原因。
3.
现在就写
还是等赚够钱再写?
我的很多朋友都在谈这个问题。我观察这个现象也有好几年。我觉得有文学体制的原因,像以前,年轻人写到一定程度会有作协、文联来找你,就会变成政府出钱,你就拿工资,还有组织安排去体验生活。但是90年代之后,这个体制大部分失效了。很多人也不愿意再进这个体制,那文学青年要怎么办?这时候还可以靠字谋生的就是媒体、广告。如果你不想要很多束缚,媒体算是比较好的。所以很多文学青年都进了媒体,我很多朋友都想写小说。每年春天的时候,大家都说要,今年一定要写一个出来。到第二年春天,还是一样。
“现在写,还是赚够钱再写”,这种选择其实是基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无论是现在写,还是将来写,大家希望能全职地写作,摆脱这种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实际上又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但是我最近想法发生一点改变。我觉得不太可能有非常理想的写作环境,衣食无忧了,我坐在家里写。可能有,但是非常少,而且Ta也不一定能写得出来。
前两年我在台湾读书,还有一个感受。台湾的文化人和写作人口的比例非常高,但是写作内容和风格高度一致,因为很多都是学生时代开始写,写的都是内心的折磨。我的感觉是,没有去看现实和其他人的生活。所以我再回过头来想媒体的经历,我就会觉得其实它有另外的好处,它免于让我只看到自己。
我也在想,我们现在其实是一个文字劳动过度的社会,我们有没有可能,做别的事情,同时也在写作。就像以前的人一样,一边种地一边写作,一边当官一边写作,当然他们不会像今天这么忙。但是也许这是一个思路,可以跳出“现在写,还是赚够钱再写”这两个选择。
台湾的一个作家唐诺说,他在香港的时候,一个女孩说你看对面的楼这么多的灯光,但是没有哪一个是属于我的。唐诺就说,李嘉诚一定会想,这里面的楼还有哪一个是不属于我的。你很难说到底赚多少钱是够。赚够以后,你会说等我再赚一点。有很多人觉得,只要我有一年的生活费,就开始写。也有人觉得不够,要下半辈子的财务自由。
我们有时候为自己设定某种条件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借口。我觉得没有那么理想的环境。
4.
永远不要过没有选择的生活
我刚刚提到了唐诺,其实他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我一直在媒体工作,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非常消耗人。我说网络好像在吃稿子,其实媒体就是这样,你会感觉到你的创意,写作,在不断地被吞噬,不停地消耗,你还得不停地寻找新的创意,新的写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特别没意思。
朱天心和唐诺有一次到北京做讲座。我一直挺喜欢朱天心的,是一个非常干净和纯粹的人,特别真诚。她和朱天文在70年代就出名了,是真正的少年出名,很多人都特别不服气,讽刺她们是闺阁作家,闺阁文学,写自己少女的那点事。朱天心的《击壤歌》,写中学女孩之间的生活经历,到现在都卖得很好。八十年代台湾解严,经济又很好。很多人开始自己做出版社,做公司。到90年代,她们一起写作的很多朋友都下海了,做文化产业。
朱天心他们看着这些年轻时候的伙伴走上了不同的路,但她们就什么也不干。他们讲,做了董事长的朋友收入非常高,但他的花费也很高,一个月几十万,如果那样,那他的选择就会非常少。他只能去做董事长,只能做总经理,才能够满足他这样的生活要求。所以她和唐诺那个时候就下了决心,永远不要这样,过没有选择的生活。
他们两个人的花费很少,一个月最多的花费就是去咖啡馆写东西,以及唐诺买烟。那时候算下来人民币一个月花一千多块钱,什么都不干还是可以过的。
当然,台湾比较有条件过这样的生活,贫富差距比较小,过一个有尊严的生活不难。我们不太一样,但是他们讲的这些,对我影响非常大。对物质的需求如果越多,你就必须得做更多你不想做的事情去满足它。我后来的花费一直比较少,我也一直在试图摆脱这种必须赚钱/花钱去维持的生活。好在正午的工作,没有那么讨厌。
变成混蛋才能写出好东西?
5.
是不是要变成一个混蛋
才能写出好东西?
非虚构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词,它其实是用否定的方式来定义,只要你是事实,不是编的就行。所以每一种非虚构,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以《正午故事1》这本书里的《老师阿明》来讲,这篇是一个随笔,其实是我的亲身经历。素材就是我上的课,我和老师的对话,我读他的书,我对台湾文学的了解和想法。但这篇稿子我其实写得很痛苦,我也不是非常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写认识的人。你会想到这些文字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可能不想要让某些东西写出来。
当你知道很多东西都不能写的时候,这稿子到底要怎么写?
我以前的想法是,你就是写东西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觉得最好的那个句子写出来,最好的那个情节写出来,所以我以前不太管这些事情。但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你写一个东西很快就会传到对方的电脑和手机上。而且那是你认识的人,你有可能会伤害ta,这怎么办呢?
所以写作的自由,不单是政治上的自由,有很多因素。我也在想,一个写作者是不是有些挣扎,或者说也有一些伦理问题需要讨论。
是不是要变成一个混蛋,才能写出好东西?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游戏排行
新游预告
更多开测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