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理大、PolyU,是一所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5位,“全球最佳50所创校未满50年的大学”中排名第6位,在2017-2021年“UTD全球商学院科研百强榜”中,理大商学院位列第63名。

香港理工大学历史可追溯至成立于1937年的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这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资助、提供工科教育的学校,1947年更名为香港工业专门学院,1972年成立香港理工学院,1994年,学院获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颁授自我评审资格,正式取得大学地位,并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

截至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有香港理工大学主校园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占地约12300平方米,有红磡湾校区和西九龙校区,正扩建何文田校区。有9所学院,29个学系,有教师5366人,学生28088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区情况、校友情况、校园风貌、所获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香港理工大学

英文名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别名

理大、PolyU

成立日期

1937年

所属地区

香港

地址

香港九龙紅磡

办学性质

公立

主管部门

香港教育局

占地面积

12300平方米

学生人数

28088人(截至2022年)

教师人数

5366 (截至2022年)

前身

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

现任领导

滕锦光(校长)

校庆日

11月25日

知名校友

何伟明、林荣执、刘俊杰等

校训

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主要院系

工商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等9个学院

主要专业

酒店管理、建筑与建造环境、土木工程等

专业数量

29个

学制

4-5年

历史沿革

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

1937年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成立,其校舍位于湾仔活道,是本校最早的前身,也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资助,提供专上程度工科教育的院校,只开办了三个课程:航海无线电操作、机械工程和建筑工程。

香港工业专门学院

1947年学院改名为香港工业专门学院,提供全日制及兼读制课程。

1956年,学校得到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一百万元的捐款,以及政府斥资和拨地的支持,红磡校舍的建筑工程正式展开,并于1957年由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揭幕。1957年,红磡校舍落成。

香港理工学院 

1965年,钟士元博士(现为钟士元爵士)在当年的立法局会议中倡议在港成立一所理工学院,到1969年5月,有关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已故的唐炳源博士担任主席。

1972年8月1日,香港理工学院(理工)正式成立,接管香港工业专门学院的校舍及职员,其使命是开办专业课程,培育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之前,香港工业专门学院内八个教学部门的全日制、日间兼读制及夜间兼读制学生人数分别为1700名、740名及9340名。

1983年,理工推出五个学士学位课程,并于1986及1989年分别开办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

香港理工大学

1994年,香港理工学院获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颁授自我评审资格,正式取得大学地位,并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1999年,学校成立专业进修学院, 致力促进终身学习。

2000年6月1日,香港理工大学获李嘉诚基金会捐赠一亿元港币,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博士于捐赠仪式上亲自将一亿元支票交给理大校董会主席胡应湘爵士和校长潘宗光教授。

2001年学校成立香港专上学院, 提供多个范畴的副学士学位课程。

2004年,香港理工大学在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签订协议,成为首间正式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香港院校产学研基地的香港本地高教院校。并与Microsoft香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加入该公司新成立的Microsoft Dynamics 学界联盟,获微软资助成立Microsoft企业系统中心。2007年5月29日,香港理工大学与浙江大学举办两校办学十周年庆典暨中心新址揭幕仪式,庆祝合作办学十周年及两校校庆,双方于浙大校园启用“国际企业培训中心”新址。

2009年,香港政府拨款四百万港元予香港航运奖学金,支持理大培育航运及物流界年青专才。2010年11月25日,香港理工大学获孙中山先生孙女、孙逸仙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厚赠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竖立于理大邵逸夫体育馆地下大堂。

2011年10月4日,香港理工大学获欧盟资助二百六十万欧元,与十二所海外大学研究多语及多元文化主义,理大是香港及全东南亚第一所获得欧盟资助EM交流项目的大学 。2012年7月27日,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思善苑”在北大校园正式揭幕。

2013年12月,理大专家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被搭乘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登月的玉兔号月球车所使用,学校研发了“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简称“火星相机”),还参与测量和评估火星着陆区地形,在国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做出贡献。

2014年3月18日,由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香港赛马会捐助二亿四千九百万港元兴建的理大赛马会创新楼正式开幕。

2020年3月5日,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估算投资307亿元,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正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团队,完成着陆区的筛选。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牵头研发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的火星相机。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有9所学院,酒店管理,建筑与建造环境,艺术与设计和土木工程等29个学系。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及金融学院、物流及航运学系、管理及市场学系

建设及环境学院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土木及环境学系、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

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电子计算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人文学院

中文及双语学系、中国文化学系、英文及传意学系、中国语文教学中心、香港孔子学院、英语教学中心

医疗及社会科学院

应用社会科学系、康复治疗科学系、护理学院、眼科视光学院、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

理学院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学系、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

设计学院

/

时装及纺织学院

/

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

/

(以上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共有全职教职员工5366名,其中教学职员1318人,研究职员1683人,行政及支援人员2365名。有2022年度全球最广获徽引研究人员10位、全球前五十位学者13位。

师资情况

2022年度全球最广获徽引研究人員

郭嵩、张磊、曾超华、黄勃龙、李刚、罗建平、余嘉明、赵听、严锋、张晓

全球前五十位学者

潘智生、郑大昭、滕光、翁齐浩、陈国华、陈清焰、陈炳泉 、李恒、徐幼麟、石丹理、徐惠群、祁力群、杨立伟

(以上资料)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2022年QS世界排名前50,4个学科进入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5个学科进入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前100。2023年QS世界大学分科排行榜中,酒店管理第12位,建筑与建造环境第16,艺术与设计第20位,土木工程第22位。

学科建设

2022年QS世界排名前50

酒店管理、建筑与建造环境、土木工程、艺术及设计、环境科学、商业与管理研究、社会科学与管理(学术范畴)

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旅游休闲管理、土木工程、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前100

商业与经济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学、计算机科学

(以上资料)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与理大产学研基地(深圳)有限公司,进行科研、教育、知识转移以及创新创业。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建立了产学研训基地——唯港荟酒店,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在深圳检验检疫局设立教学基地等。

截至2023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学校课程有学士学位课程、授课式深造、课程研究式深造课程。学制一般为期4年,部分为5年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与280余机构合作,有244位学生交流计划伙伴以及签订约450份学术合作协议,如与剑剑侨大学、台湾兰阳技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及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达特茅斯分校合作交流等。与微软、波音、阿里巴巴、华为、国家电网等公司联合成立科研中心。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合作。为欧洲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中国的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计划研发太空仪器。如在2022年,理大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网)将合作成立 “绿色安全电网联合研究院"。理大与江苏省无锡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成立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 。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2年,图书馆总馆藏有8110248种。

香港理工大学

图书馆馆藏

馆藏书

1239010

电子书

5945409

电子期刊(标题)

178396

数据库

437

音频材料

130421

视频资料

127062

图形材料

293236

制图材料

1589

以上资料

学术期刊

《励学利民》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每季出版一次,包罗理大在各方面的成就、师生校友的故事以及大学的最新发展。

《Pulse @ PolyU》 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每月一期的电子通讯,分享理大的最新动向,包括人物故事、创新科研、杰出成就及活动等。

《excel@PolyU》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每月一期的电子通讯,报导大学最新的杰出成就和发展。

《年报》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各项重要活动和发展的年度报告。

《开物:科技与文化》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半年刊,旨在用通俗晓畅之学术语言介绍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与文化之深刻影响,内容涵括科学伦理、医疗人文、数字人文、环境史、历史地理、以及考古等交叉学科与新兴前沿领域。

《志存高远 励学利民:杰出理大校友奖获奖者》由香港理工大学主管,一书收录了从1996年到2021年91位杰出理大校友奖得奖者的成功故事。他们的骄人成就,反映理大如何用心培育热心社会事务的专业人士、企业家、学者,以至社会领袖。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有3个中国科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科研中心,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轄下的研究院及研究中心,7个大学研究中心以及32个研究中心。

部分科研平台

中国科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

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学及药物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科研中心

产品可靠性暨系统安全研发中心 (CAiRS)、眼视觉研究中心 (CEVR)、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 (AiDLab)

(以上资料)

学术成果

2018年-2023年,香港理工大学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约70项奖项,其中约44项金奖。

截至2020年6月,学校专利申请累计1967项,获批专利累计991项,专利和商标申请累计991项,获批85项。

截至2022年,学校科研项目有2750多项,发表期刊文章4177份,学术书籍、专著与书章共192份,会议论文551份,其他种类324份,项目总数(不包括专利)5244项。

校园文化

校徽

理大标志以七十年代初香港理工学院的校徽设计为蓝本。 校徽的圆角代表理工英文拼写的“P”及大学英文拼写的“U”,而校徽内的字母“T”代表卓越科技,亦予以保留,而周边开口的设计则代表大学将与世界作更紧密的联系。

香港理工大学

校训

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

“开物成务”出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有复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体用,如此而已。”意谓《易》的功用,就在使人通晓万物之理,并根据这种知识去办事,把事情办好。“励学利民”取自汉王充《论衡》﹕“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及《逸周书》:“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长

滕锦光

常务及学务副校长

黄永德

行政副校长

卢丽华

副校长

黄国贤、赵汝恒、杨立伟、黄煜新

协理副校长

沈岐平、王钻开、石丹理

以上资料(截至2023年4月)

历任领导

校董会主席

钟士元 (1972-1986)

李鹏飞 (1987-1988)

张鑑泉 (1989-1993)

吴光正 (1993-1997)

胡应湘 (1997-2003)

罗仲荣 (2004-2009)

杨敏德 (2010-2016)

院长/校长

区怀德 (1972-1974)

李格致 (1975-1984)

郭礼敬 (1985-1990)

潘宗光 (1991-2008]

唐伟章 (2009-2018)

以上资料

校区情况

香港理工大学主校园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占地约12300平方米,有红磡湾校区和西九龙校区,正扩建何文田校区。

香港理工大学

红磡湾校区

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湾校区位于香港九龙红磡红乐道8号,该校区有专业进修学院、持续教育处、专业及商业英语中心电动车辆与电机工程实验室、材料与设计工程实验室、设计工作室、能源转化与使用实验室、机械力学与控制实验室、设计工作室等。

香港理工大学

西九龙校区

香港理工大学西九龙校区位于香港九龙油麻地海庭道9号,有持续及专业教育学院等。

香港理工大学

校友情况

何伟明:奥雅纳院士及创新总监。(截至2022年11月)

林荣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业与网络咨询部首席顾问。(截至2022年11月)

曾适之:牛津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及沃弗森催化研究中心总监。(截至2022年11月)

徐建邦:毕马威中国合伙人。(截至2022年11月)

柯兴邦:GOGOX联合创办人兼市务及广告部主管 。(截至2022年11月)

萧杰恒: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截至2022年11月)

王雷: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截至2022年11月)

陈丽娟:深圳市依贝佳美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主席。(截至2021年4月)

黄浩明: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暨地产发展部总经理。(截至2021年4月)

黄少华:科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截至2021年4月)

余婳:余婳设计公司创办人。(截至2021年4月)

校园风貌

1972年,香港理工学院正式成立,Palmer & Turner建筑师楼的建筑师木下一带领团队,在第一期校园发展计划中采用了独特的红砖建筑设计。该设计参考了传统英式和美式大学的红砖建筑风格,而许多建筑物都建於平台之上,因此创造出多用途的有盖露天空间。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在钟士元楼(校园A座)内设置一个校友活动中心,并取名为 “校友荟”。校友荟于2016年底启用,面积超过250平方米,配备一系列休闲及活动设施,适合举办各类型活动。

香港理工大学

所获荣誉

2021年,香港理工大学在QS全球五十强年轻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6位。

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65位。

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在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中的500所亚洲大学里排名第26位。

2022年,香港理工大学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排名第79,全球年轻大学第5,亚洲第15。

2023年,香港理工大学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首次公布的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2位。

香港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