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是个多大的官?

新农商网 全部 1055

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是个多大的官?

回复

共26条回复 我来回复
  • 旅行中国
    旅行中国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在官渡之战过程中,刘备脱离曹操投奔袁绍,留关羽守下邳,在曹军的围攻之下,关羽降曹,并被曹操拜为拜为偏将军。袁绍派大将军颜良攻击驻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遣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策马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袁绍部下大将更是没有人能够抵挡,关羽一战而解白马之围。曹操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那么,亭侯是个什么爵位呢?原来,秦时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将爵位分为二十等,汉承秦制,亦为二十等爵。分别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相当于战国时候的诸侯,后又改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其意为在列侯中食禄于县、乡、亭者称为县候、乡侯、亭侯。但三国时期,由于战乱,所封的爵位,往往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爵位中最高一级彻候中的最低等候——亭侯。

    2017-04-05 16:20:02 0条评论
  • 一号儍子
    一号儍子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又一没学历史的无知提问!自西周建立就实行等级制度,王以下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这如同现在的军衔制度!不是官职!是封号,代表了地位级别!封建封号终身,子女能世袭!官职是可以离休的,可以换人当的!军衔也是终身称号!

    2017-04-06 06:40:03 0条评论
  • 有个顾客吧
    有个顾客吧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寿亭侯,爵位名,常指关羽, 东汉末年名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关羽跟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叛乱,和张飞共同辅佐刘备、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国志》记载),被誉为“忠义”的化身。刘备在徐州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虽颇受曹操厚待,并封为汉寿亭侯,然仍斩颜良和文丑以报曹操、并且归投刘备。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5年 )镇守荆州五郡,独镇一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襄阳郡,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关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于荆州被东吴攻占,所以在退却路上,士卒离心、逃亡殆尽。关羽也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其“忠”、“义”操行被后来统治者所渲染,并加以神化,尊之为“关公”、“关帝”。今华北不少地区广大农村中都建有“关帝庙”,俗称“关老爷庙”。

    当年,关羽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便奏请献帝,封了关羽为“汉寿亭侯”。这一史实在《三国志·关羽传》[1]中写得很清楚。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汉”字,事实上竟引出了后来的误解,也正像这位文友所持的观点,即把“汉寿亭侯”拆开为“汉”、“寿亭侯”。说“汉”是汉朝,“寿亭侯”是侯的名称。就连大名鼎鼎的罗贯中老先生也是如此之看法,这里不妨请看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本中的一段描写:却道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赉去。关公看了,推迟不受。辽曰:据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领取名爵。再三推却。辽赉印回见曹公,说云长推辞不受。操曰:曾看印否?辽曰:云长见印来。操曰: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这个误解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湖北荆门县玉泉的关将军庙里就存有“寿亭侯印”一方,直径四寸。这在洪迈的《容斋四笔》中可见记文。另据《明史·礼志》载: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鸡笼山建造关公庙,也称关羽为“汉前将军寿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庙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当地政府公开订正,改称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

    之所以出现这种由来已久的把“汉寿亭侯”的“汉”视为汉朝的误解,还是缘于对历史了解的欠缺。洪迈在《容斋四笔》中就认为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的“寿亭侯印”是伪造的,而伪造的人能出现这种失误,显然也是因不懂历史。清初的毛宗岗更认为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那段描述违反了历史常识,他不仅在书中删去了这段文字,还在评语中特别地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关於“汉寿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汉寿”为地名说;另一种是“汉”为朝代名说。我们对“汉”为朝代名说的依据一一辩驳后,认可“汉寿”为地名说。关於“汉寿”位处何地,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为“武陵说”。二为“蜀地说”。其三为“两地说”。而我们经过考证后提出第四种观点“两地皆非说”,因为据汉制,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而武陵之汉寿与蜀地之汉寿皆为县名,故两地皆非,汉寿当为“亭名”,即“亭名说”。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 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於“汉寿亭侯”是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寿亭侯”的“汉”是表朝代名,“寿亭侯”为其爵位封号,即“汉” 为朝代名说。另一种观点,认为 “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汉寿”为地名说。

    一、“汉”字为朝代名说

    弘治本《大明会典》 和清人宋牧仲《筠廊偶笔》 均持此观点,《筠廊偶笔》还说“大内有寿亭侯印一方”。张舜徽主编的《三国志辞典》也设有“寿亭侯”这一词条 。李梦生先生据元人王寔《东吴小稿》中《寿亭侯印铭并序》记载役工得“寿亭侯”印而认为“关羽所封为‘寿亭侯’无疑” 。持此观点者之依据,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熊方在《后汉书年表》卷八 中也将关羽爵号记为“寿亭侯”,后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五 及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 裏均指出熊方称关羽为“寿亭侯”是“传写脱误也”。

    (二)通俗文学中多次出现“寿亭侯”

    在元代《至元新刊三分事略》 中卷之《操勘吉平》一节有“尔能降我,封尔寿亭侯”,在《关公袭车胄》一节有“帝见关公虬髯过腹,心中大喜,官封寿亭侯”,在《关公刺颜良》一节有“先主自思‘想兄弟关云长官封寿亭侯……’”,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有“张飞问二哥哥在何处,先主具说关公扶佐曹操,官封寿亭侯”。均将关羽称为寿亭侯。以上情节皆见於《三国志平话》,且每节标题及行文与《三分事略》皆一致 。元人关汉卿之《关大王单刀赴会》第二折鲁肃和司马徽均称关羽为“寿亭侯” 。高文秀之《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第三折有“(曹操引卒子上,云)……某领云长到於许都,加为寿亭侯之职 ”。而在元代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 里曹操、张辽、关羽的嫂子和张飞更是异口同声的称关羽为“寿亭侯”,乃至关羽也自称“(关末云)我如今官封为‘寿亭侯’哩”。此外,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 和《寿亭侯五关斩将》 更是在标题中就称关羽为寿亭侯。可见在元代通俗文学中多次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

    到了明代,通俗文学中继续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六 《云长延津诛文丑》中有曹操送关羽“寿亭侯印”而关羽不受,加“汉”字而后受的情节,“却说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齎去。关公看了,推辞不受……操曰:‘吾失计较’,遂交销印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此外在该卷《关云长封金挂印》一节中还有“遂将累受金银一一封记,悬寿亭侯印於库中”的情节。以上情节皆旁见於汤学士校本《三国志传》卷五 和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 。

    此外,清代小说《隋唐演义》 、《聊斋志异》 及《忠孝勇烈木兰传》 中也有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

    毛宗岗指出俗本中有“曹瞒铸寿亭侯印贻公而不受,加以‘汉’字而后受”的拙劣情节,并认为“是齐东野人之语 ”。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 也说“俗人据小说《三国志》称公‘寿亭侯’,尤可喷饭”。足见通俗文学中将关羽称为“寿亭侯”之误。

    事实上,通俗小说家将关羽称为“寿亭侯”而认为“汉”是朝代名,除了其自身对史实的忽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在《三国志》研究中历来就有“帝魏论”和“帝蜀论”之间的争论 ,即认为魏国和蜀国到底孰为正统的问题。自古以据中土者为正朔,然而南宋中原已失,偏安一隅,处境与蜀国极为相似。而蜀汉以汉室一脉自居与南宋认为自己是宋室一脉相似,故“帝蜀论”的实质是“帝南宋论”。《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三国志提要》 中指出“(宋)高宗之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土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纷纷起而帝蜀。”可见,“帝蜀论”的实质是“帝南宋论”, 而“帝蜀论”导致人们将蜀汉视为正统,因此忠於蜀汉成了忠义的表现,而关羽恰巧为其典型,因此其封号“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易与关羽所效忠的 “汉”朝相联系,并视为朝代名,以此进一步突出其特殊含义,加之通俗文学家在作品中迎合并加以发挥民众心中这一情结,因此通俗文学中大量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

    以上已对“汉”为朝代名的依据一一予以了辩驳,除此以外,从史料记载中也可证明汉寿亭侯之“汉”字非朝代名。

    (1)《三国志》卷三二《先主传》 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关羽同为亭侯的马超、张飞都未在其爵号前加朝代名“汉”字,可以“汉”非朝代名。

    (2)据《新唐书》卷一十五《礼乐志》 记载唐德宗建中三年治武成庙“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汉相国平阳侯曹参……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

    据上文可知,各位名将的官爵名前为朝代名,如范蠡前为“越”,曹参前为“汉”。可见“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中“蜀”是其朝代名,“前将军”为官名,“汉寿亭侯”为爵位名。同样的称谓方式旁见於《新唐书》卷八十八《宰相世系表》 。

    (3)《明史》卷五十《礼志》 记载“后复增四:关公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於鸡笼山之阳,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订其误,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可见明高祖洪武二十七年立关公庙,误称关羽称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即认为“汉”是朝代名。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年已改正错误,称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在毛批《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中毛宗岗指出 “鸡笼山关庙内题主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之神’,本自了然。”但毛宗岗觉得还不够“余则谓当於外额亦加一‘汉’字,曰‘汉汉寿亭侯之祠’,则人人洞晓矣。”

    由以上论证可知, “汉”为朝代名说是错误的。

    历史上曾发现“寿亭侯”印

    “寿亭侯”印的发现可以说是支撑“汉”字为朝代名说的最有力的证据。

    (1)洪迈在《容斋四笔》卷八 载曾先后四次发现“寿亭侯印”:

    其一,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 1162年间),洞庭渔者得“寿亭侯印”且藏於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其二,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复州宝相院伐木於土中得 “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其三,宋甯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邵州守黄沃叔启於郡人张氏处购得“汉建安二十年寿亭侯印”;其四,时人王仲言藏有“寿亭侯印”。

    洪迈在文中认为这四枚印“皆非真汉物”,并提出几点理由:其一,“汉寿乃亭名,不应去‘汉’字”;其二,(此印)“其大比它汉印几倍之”;其三, “侯印一而已,安得有四?”;其四,“云长以四年受封(按,当为建安五年受封),当即刻印,不应在二十年”。

    此外,清人张镇在《古印考辨》 中也从六个方面指出洞庭湖所出印为伪:其一,关羽败於临沮,即使丢了印佩,也“无缘远没洞庭”;其二,汉印其文当为篆书,今印字体“不甚与缪篆合”;其三,据《后汉书·舆服志》诸侯印为龟纽,今印非龟纽;其四,汉制“纽间初不著环”,而“今环在鼻上且连施吾环”;其五,关於以汉寿封,而今印“止寿亭字”;其六,汉印印文皆为章,今印“非章而为印。”

    关於宋高宗绍兴年间得“寿亭侯印”的史实,宋人陈杰 也在诗中记叙曾见此印,但他认为“远不可考”。此外,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五 也有记载,绍兴初,潭州人得“寿亭侯印”於水中。但他指出“篆不古,非汉魏间字体”。即赵指出这枚印不可能是关羽的。不过,赵在这裏提出一种折中的看法“或云:晋宋以下,别有封寿亭侯者,亦未可知”。

    (2)元丙戊年间(公元1346年)曾发现“寿亭侯印”

    元人王寔在《东吴小稿·寿亭侯印铭并序》中记载丙戊年间(即元顺帝至正6年,公元1346年)役工得“寿亭侯印”,李梦生先生据此在《关於“汉寿亭侯”》一文中认为“关羽所封为‘寿亭侯’无疑”。我们仔细考查《东吴小稿》中对该枚寿亭侯印的描写“(该寿亭侯印)铜色水泽莹洁,朱斑杂点,螭虎旋绾其中, 铁环实贯於上, 若行军备带之物 ”,则可知该印绝非关羽之印,因为据《后汉书·舆服志》 天子印(玺)方为螭虎纽,诸侯王印为龟纽,而现在该印却“螭虎旋绾其中”显然与汉制不符。

    由以上论证可知,先后出土的“寿亭侯印”皆非关羽之印。

    (3)所谓“汉寿亭侯印”

    与宣称发现所谓“寿亭侯印”不同的是,有人宣称发现了“汉寿亭侯印”。明代黄希声记载(明)宏治三年(公元1490年)十月十八日扬州淘河获“汉寿亭侯之印”,但他指出“然印亦朱文叠篆实明制非汉物 ”。清人柯汝霖也认为有所谓“汉寿亭侯印”存在,其所编之《关帝年谱》 於“曹操即表封公为寿亭侯”一句下注“胡氏绮曰今关帝庙中有汉寿亭侯印一钮……相传宋绍兴中洞庭渔人得之,入於潭府,洪氏随笔记甚详。”然查诸元人胡琦所编之《关王年谱图》中其原文曰:“今庙中有亭侯印一钮 ”。只曰有“亭侯印”未言有“汉寿亭侯印”,且书中有《亭侯印图》 ,辨其文,亦为“寿亭侯印”。可见,柯氏於此处曲解了胡书的原意。况且《容斋随笔》中洞庭渔人绍兴年间所得之印亦为“寿亭侯印”,而非“汉寿亭侯印” 。可见柯氏想以“汉寿亭侯印”的存在以证明关羽为“汉寿亭侯”而非“寿亭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误将胡氏及洪氏笔下之“寿亭侯印”曲解为“汉寿亭侯印”则非也。

    (二)文献中有关羽为“寿亭侯”的记载

    前文已述,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6年)所修之《明会典》与宋牧仲《筠廊偶笔》均认为关羽为“寿亭侯”,因为“大内有寿亭侯印”。而所谓“寿亭侯印”上文已证其伪。且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南京太常少卿黄芳上奏朝廷指出《明会典》载关羽为“寿亭侯”有误 ,朝廷纳之,万历重修本《明会典》已经改为“汉寿亭侯” 。

    二、“汉寿”为地名说

    主张“汉寿”为地名说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历代文献,特别是地理文献之记载,确有“汉寿”此地。(详见后节)

    (二)史料中有某人为“汉寿人”,甚至具体指明为“武陵汉寿人”的记录。

    (1)被记载为汉寿人的有袭玄和绍荣兴。《水经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其下注曰“县南有晋征士汉寿人袭玄之墓” 。又据《南史·刘勉传》 记载 “汉寿人邵荣兴六世同爨,(刘勉之子)悛表其门闾”。该史实旁见於《南齐书·刘悛传》

    (2)被具体记载为“武陵汉寿人”的有龚祈、潘浚、潘京和伍朝。据《南史·隐逸传》 载“龚祈字孟道,武陵汉寿人也。”该史实旁见於《宋书·隐逸传》 。又如,据《三国志·潘浚传》 记载“潘浚字承明,武陵汉寿人也。”又如,据《晋书·潘京传》记载“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也 ”。再如,据《晋书·隐逸传》 记载“伍朝,字世明,武陵汉寿人也。”可见历史上确有“汉寿”此地。

    (三)史料中出现跟汉寿有关的官职名或爵号。

    史料中曾出现过“汉寿令”、“汉寿伯相”、“汉寿县子”、“汉寿县伯”和“汉寿左尉”等与汉寿有关的官职名和爵号。

    (1)汉寿令。据《陈书·钱道戢传》 记载“钱道戢字子韬,吴兴长城人也。父景深,梁汉寿令。”该史实旁见於《南史·钱道戢传》 。可见钱道戢的父亲钱景深曾任汉寿令一职。

    (2)汉寿伯相。据《宋书·州郡志》 记载“汉寿伯相。前汉立,后汉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吴曰吴寿,晋武帝复旧。”指出汉代曾设立“汉寿伯相”这一官职。

    (3)汉寿县子。史书记载王镇恶曾被封为“汉寿县子”。据《宋书·王镇恶传》 记载王镇恶“以讨刘毅功,封汉寿县子。”该史实旁见於《南史·王镇恶传》 。

    (4)汉寿县伯。历史上曾有两人被封为汉寿县伯:沈林子和蔡道恭。 据《宋书·自序传》记载 “高祖践阼,以佐命功,封(沈林子)汉寿县伯,食邑六百户” 。该史实旁见於《宋书·列传第三》 及《南史·沈约传》 ,即沈林子曾被封为汉寿县伯。

    此外,蔡道恭也曾被封为汉寿县伯。据《梁书·蔡道恭传》 记载“(蔡道恭)天监(公元502年至520年)初,论功封汉寿县伯”,又皇帝曾下诏褒扬蔡道恭“诏曰:‘……汉寿县开国伯道恭,器干详审,才志通烈’”。史实旁见於《南史·蔡道恭传》 。可见蔡道恭也被封为汉寿县伯。

    (5)汉寿左尉。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北部穿紫河地带的南坪岗古墓群中,发掘出东汉中晚期的“汉寿左尉”墓。该墓中出土了一枚阴刻“汉寿左尉”的滑石印章 。“汉寿左尉”印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存在“汉寿”此地,还证明了历史上曾设有“汉寿左尉”这一官职。

    由上文可知,史上曾有以汉寿为治地或封地的记载,即有跟汉寿有关的官职和爵号的记载,可见确有“汉寿”此地。

    据以上论证可知,“汉寿亭侯”是“汉寿”之亭侯,不是“汉”之“寿亭侯”,即“汉寿”为地名说才是对的,那麼关羽的封地“汉寿”在何处呢?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有两个“汉寿”:“武陵之汉寿”和“蜀地之汉寿”。那麼到底关羽的封地“汉寿”究竟位於何处?历史上有三种观点:

    其一为“蜀地说”,即认为其封地是由蜀地之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

    其二为“武陵说”,即认为其封地是武陵下属的汉寿。

    其三为“两地说”,即认为上述两地都是关羽的封地,认为关羽曾两次受封。

    以上是百度关于汉寿亭侯的一些解释,其实就是一个爵位,侯爵的最低一等,不是官位,所以并不是官员职务,也和官位不能对比。

    2017-06-05 21:56:40 0条评论
  • 出差的旅人
    出差的旅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侯是汉时爵位最高级,西汉分关内侯和彻侯(世袭),统称列侯,一般来讲,功大为乡侯,功小为亭侯。汉初的二百个侯,每个侯封地为一个县,大县达万户,小的只有几百户,都是实封。毕竟土地有限,其实汉朝是郡国与郡县并存,将侯封地减成乡,亭(十里),与之前的封地一个县并存。简单的说,向长平侯(周亚夫),平阳侯(曹参),周吕侯(吕泽),,这些一看就是县侯,其实封多少户,要看封在哪?,这都是侯的第一等。比如安乡侯(曹休),东乡侯(程昱),这是乡侯,侯的第二等。比如寿亭侯(关羽),费亭侯(曹操),这都是亭侯,侯的第三等。

    2017-06-21 20:51:03 0条评论
  •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事实上,在汉代,列侯大者食县(收受一县之赋税),侯小者食乡、亭。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费亭侯,就是这种亭侯。

    封关羽的汉寿亭侯中的汉寿则是地名,当时的武陵郡有属县名为汉寿,旧地在今湖南的汉寿县北,正是关羽被封的地方。

    亭长 官名。战国时在国之边境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

    西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又唐代在尚书省各部之都事、主事(从九品)下设亭长,掌门户启闭之禁令诸事,为中央官署中最低级事务员

    2017-07-23 15:59:10 0条评论
  • 四方头plus
    四方头plus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制侯爵衔按照大小可以分为:王,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并没有伯子男三爵。王公的权利相当大,在自己的领地上是享有绝对权利的。至于侯爵前三者是有封邑的,但是只能从其中得到收益,但无权掌管自己的封邑。 列侯是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是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县侯也就是常说的万户侯了。诸葛亮就封为武乡侯,但不只是个乡侯,因为他的封邑是武乡,其实是个县候,封万户。

    乡侯: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但三国时期,由于战乱,所封的爵位,往往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爵位中最高一级彻候中的最低等候--亭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在官渡之战过程中,刘备脱离曹操投奔袁绍,留关羽守下邳,在曹军的围攻之下,关羽降曹,并被曹操拜为拜为偏将军。袁绍派大将军颜良攻击驻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遣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策马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袁绍部下大将更是没有人能够抵挡,关羽一战而解白马之围。曹操便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受封汉寿亭侯,天然不如县侯、乡侯,但地位现已适当了不起了。曹营中其他人,夏侯渊到死那一刻,也就封个博昌亭侯;夏侯惇活得久一些,所以封了高安乡侯。关羽的好朋友张辽,一开始仅仅个关内侯,比亭侯还低,打败袁绍以后晋封为都亭侯(都亭侯是虚封的爵位,没有清晰的领地,仅仅有这个等级罢了)。

    从这些记载看,关羽在当时得了汉寿亭侯的爵位,的确是曹操对他高看一等,是用心笼络的一种体现。张飞当年封到亭侯,一向要比及若干年后刘备拿下荆州,这才给了他这个待遇。而赵云得到相同待遇,一向要到刘备翘辫子阿斗继位,这才升官他做镇东将军、永昌亭侯。

    2017-07-10 12:38:06 0条评论
  • 彩石山昌正
    彩石山昌正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寿亭侯,相当于现在的片区书记。城里人叫做街道办主任,农村八九个自然村的总管理书记,乡镇的下一级,哦,比村长大啊

    2017-06-17 00:05:16 0条评论
  • 出差的旅人
    出差的旅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侯是汉时爵位最高级,西汉分关内侯和彻侯(世袭),统称列侯,一般来讲,功大为乡侯,功小为亭侯。汉初的二百个侯,每个侯封地为一个县,大县达万户,小的只有几百户,都是实封。毕竟土地有限,其实汉朝是郡国与郡县并存,将侯封地减成乡,亭(十里),与之前的封地一个县并存。简单的说,向长平侯(周亚夫),平阳侯(曹参),周吕侯(吕泽),,这些一看就是县侯,其实封多少户,要看封在哪?,这都是侯的第一等。比如安乡侯(曹休),东乡侯(程昱),这是乡侯,侯的第二等。比如寿亭侯(关羽),费亭侯(曹操),这都是亭侯,侯的第三等。

    2017-06-21 20:51:03 0条评论
  • 淬火6
    淬火6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承秦制,一共有二十个爵位,彻侯是最高等级的爵位。汉寿亭侯不是官职,仅是个爵位。因需要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故在汉代彻候改称为亭侯。汉寿是封名,封地辖区大概一个地级市的范围那么大。

    2017-04-06 10:35:48 0条评论
  • 幻影诗梦
    幻影诗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友邀答。汉寿亭侯,官职并不是很大。汉寿,是一地名而已,亭,是很小的一个行政单位。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正需要人才,为笼络关羽,不惜送美女,送宝马,也封关羽一个爵位。代表是汉朝的忠臣良将,虽然官职不大,但比起随刘备一文不值好的多。

    2017-07-29 10:47:32 0条评论
  • 四川达州人
    四川达州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寿+亭侯,不是官,是爵位。

    汉制,爵位分王,侯两等。

    侯再分列侯,关内侯两大类。所谓列侯,就是有食邑的实封侯爵。原本称彻侯,汉武帝时期避讳改称列侯。关内侯则是没有食邑的侯爵。

    列侯实际再分为县,乡,亭三级。还有极少极少的郡侯。

    理论上,郡县乡亭就是各等级侯爵的食邑,但一般没有多。

    县侯最初比较少,如黄埔嵩,袁绍等。蜀汉封的县侯较多。诸葛亮封武乡侯,因源自故乡琅琊郡武乡县,所以该读:武乡+(县)侯,而非:武+乡侯。后期的马超、马岱、张飞、姜维、魏延等人也是县侯。

    功劳次者封乡侯,再次即封亭侯。当然,曹操封关羽为亭侯时,亭侯还是相当值钱的。

    汉制,亭为十里的最基层行政区,大体相当于村。也就是说,这个亭的土地,也包括上面的居住者在内,每年应按照国家税务制度缴纳的税、粮,都属于爵者的收入。

    后期列侯食邑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万户侯,五千户侯等高级封爵,但也存在很多号封两三千户,实封只150户的情况。

    2017-06-21 23:25:43 0条评论
  • 魂舞大漠
    魂舞大漠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代封侯是有封地的,在有实惠,奉禄有保证,关羽这个侯是最小的,上面有乡,县,郡侯,不过以军功而论,云长这个侯封得够快,曹操好让他安心的。降将嘛,自然要刻意拢络,罗氏三国讲上马金下马银自然是艺术夸张,但这个侯却是真事。

    2017-06-05 19:52:05 0条评论
  • 幻影诗梦
    幻影诗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谢友邀答。汉寿亭侯,官职并不是很大。汉寿,是一地名而已,亭,是很小的一个行政单位。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正需要人才,为笼络关羽,不惜送美女,送宝马,也封关羽一个爵位。代表是汉朝的忠臣良将,虽然官职不大,但比起随刘备一文不值好的多。

    2017-07-29 10:47:32 0条评论
  • 南宫葭月
    南宫葭月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公侯伯子男都是爵位,并不是官职。爵位的高低与官职没有关系,当然一般情况下官职高的爵位肯定相对高。但是汉朝最高爵位只能是县侯。而且都没有封国只是拥有食邑,这是刘邦废除异姓王侯后定下的。像曹操后来称公就产生了质变,可以封土建国,所以荀彧才极力反对。这也称为称帝的一种预兆。后来的司马氏也是这么做的。

    2017-04-06 21:23:23 0条评论
  • 鸠无愆
    鸠无愆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值钱的是有个汉字,表明是汉朝天子封的,不是伪皇帝封的。关羽没接受刘备的封赏,一直用汉朝天子的封爵,这也是惹刘备不高兴的原因之一。

    2017-04-23 02:03:54 0条评论
  • 缤纷宇宙sKG
    缤纷宇宙sKG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县,乡,亭……只是封的爵位,只是代表这人可以拿多少奉禄,他的县乡亭人口标准是一样的,不代表这县这乡的收成为封侯所得,如果是还不打起来?这县赶上灾害、兵祸人都跑了,这侯爷就得干瞪眼了,某乡在某县下那这乡侯也别活了! 这只是拿工资的级别而己

    2017-07-03 11:48:36 0条评论
  • 四方头plus
    四方头plus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制侯爵衔按照大小可以分为:王,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并没有伯子男三爵。王公的权利相当大,在自己的领地上是享有绝对权利的。至于侯爵前三者是有封邑的,但是只能从其中得到收益,但无权掌管自己的封邑。

    列侯是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是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县侯也就是常说的万户侯了。诸葛亮就封为武乡侯,但不只是个乡侯,因为他的封邑是武乡,其实是个县候,封万户。 乡侯: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但三国时期,由于战乱,所封的爵位,往往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爵位中最高一级彻候中的最低等候--亭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在官渡之战过程中,刘备脱离曹操投奔袁绍,留关羽守下邳,在曹军的围攻之下,关羽降曹,并被曹操拜为拜为偏将军。袁绍派大将军颜良攻击驻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遣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策马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袁绍部下大将更是没有人能够抵挡,关羽一战而解白马之围。曹操便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受封汉寿亭侯,天然不如县侯、乡侯,但地位现已适当了不起了。曹营中其他人,夏侯渊到死那一刻,也就封个博昌亭侯;夏侯惇活得久一些,所以封了高安乡侯。关羽的好朋友张辽,一开始仅仅个关内侯,比亭侯还低,打败袁绍以后晋封为都亭侯(都亭侯是虚封的爵位,没有清晰的领地,仅仅有这个等级罢了)。 从这些记载看,关羽在当时得了汉寿亭侯的爵位,的确是曹操对他高看一等,是用心笼络的一种体现。张飞当年封到亭侯,一向要比及若干年后刘备拿下荆州,这才给了他这个待遇。而赵云得到相同待遇,一向要到刘备翘辫子阿斗继位,这才升官他做镇东将军、永昌亭侯。 •

    2017-07-10 12:38:06 0条评论
  • 聂作平
    聂作平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汉寿亭侯不是官,而是爵位。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爵位,大多时候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汉寿亭侯属于第二级。诗词里说,“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忽见枝头柳色新,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能获得侯一级的爵位,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作为爵位之一,同样是侯,也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而且差别很大。以汉代为例,列侯是用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可见,在侯这个爵位里,亭侯属于比较低的一等,它的食邑只有一个亭的大小。

    再说亭。亭是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区域,“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微时,曾当过泗上亭长。以今视之,亭略当于今天的村,亭长就是村长。但亭侯却不是村长,而是食邑为亭(食邑在周朝时,土地及人民皆为食其邑者支配,但到了汉代,食其邑者只能征收食邑内的赋税)。

    换句话说,有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后,朝廷就把汉寿亭这个方圆十来里的村级行政区里的赋税,作为他的个人收入。以前地广人稀,估计一个亭也就几十百把户人家。真要算起来,收入其实也不多。

    侯里面比较牛逼的是县侯,能够食邑达万户甚至几万户,也就是这几万家的赋税都归他所有。比亭侯更差的是关内侯,根本没有食邑,只是个虚衔,估计朝廷会另外给点补贴。

    尽管收入并不像想象的高,但侯的政治地位却很高,三国时的许多名将,奋斗了一生,到晚年也才封为亭侯,甚至只是关内侯。

    2017-10-17 14:18:11 0条评论
  • 渭郃
    渭郃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其实这个汉寿亭侯从历史纵向对比的话,真心不大。亭基本上就是比村大一级大概,也就是关羽的食嗣就是一个亭。不过也算是从平民进身为贵族阶级了,是有封地的贵族了。

    但是横向来比较一下,在当时来说,关羽的这个汉寿亭侯还是比较值钱的。因为汉朝对官职的设定和评级计较低。有编制的将军其实也就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四征,四镇,卫将军几个。中郎将已经算是很高级的将军了,校尉一级都算是中级偏高的职位了。汉承秦制,对军功赏罚是非常严苛的。所以升迁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平灭黄金的时候,卢植也只是中郎将而已。而且关羽这个汉寿亭侯是大汉朝廷封的。不同于曹操,刘备分封手底下这种地区分封。属于中央认证过的,全国通用。

    所以你看刘备介绍自己的时候,除了先表明自己皇叔的身份,下来就是汉左将军。而关羽介绍自己的时候第一个称谓肯定就是汉寿亭侯。因为这俩称谓都是中央认证的,比较值钱。

    2018-03-08 12:17:29 0条评论
  • 九州历史
    九州历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侯是爵位,不是官职。别搞混了

    2017-04-06 00:08:20 0条评论
  • 史书上冬眠的蛇
    史书上冬眠的蛇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是爵位,不是官职。关羽受封时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所以采用的是东汉的爵位制度。两汉的爵位体系都承接秦代,即秦的二十军功爵位制。

    秦代商鞅变法后,废弃了周代公侯伯子男的分封制度,建立了一套以奖励耕战为目的的军功爵位制,分二十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和彻侯。

    爵位靠军功获得,每一级都相应有一些好处,比如说减税,减徭役等等,因为你为国家出了力,国家就减免你对国家其他方面的义务,也算合理,并且爵位可以世袭,传给你的嫡子,让后代也受益。

    最高一级的彻侯为避讳汉武帝刘彻姓名,改为列侯,常理来说,只有到关内侯,列侯这两级,才有食邑和封地。东汉又按封地大小把列侯分为县列侯,乡列侯和亭列侯,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就是二十军功爵中最高级列侯中的亭列侯。

    西汉初年,刘邦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也就是说你要想在汉代受封最高的那两级关内侯和列侯,必须要有军功,按军功多少来封你的侯位。虽说亭侯只是东汉列侯中的最低一级,但能封到列侯已经是无尚荣耀了,要知道,普通百姓立多少军功也只能封到第八级公乘,再往上的爵位就只能给官员了。

    2018-03-02 18:16:21 0条评论
  • 数码蜀黍
    数码蜀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侯是爵位,不是官,享受侯爵俸禄,二爷是亭侯,亭是一个区域行政单位,就像乡、县这种行政单位一样。有爵位不代表有管理实权。

    2017-05-11 00:08:17 0条评论
  • 会行走的书柜
    会行走的书柜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是爵位不是官,就是亭级侯爵

    2017-06-21 21:17:35 0条评论
  • 田舍村夫
    田舍村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汉寿亭候不是官职,而是爵位,拆开读就是“汉朝封在寿亭的侯爵”。

    官是有具体职事的,负责具体的事务,而爵位则是一种荣耀,代表着社会地位,只领俸禄不管事。

    汉朝的爵位分为列候和关内候两种。列候是高等爵位,其中又分为县候、乡候、亭候。关羽受封的“寿亭候”,是列候中最低一等的爵位。但这不代表这个爵位不值钱,相反,在汉朝,能跻身列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018-03-09 11:06:29 0条评论
  • 彼岸·天涯
    彼岸·天涯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刘邦发家之前也是一个亭长,十里便为亭,而候则是爵位,关羽为我们熟知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义薄云天,诛颜良斩文丑义释曹操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终结了他英勇的一生死后被人尊为武圣受万民景仰,但他却只被封为汉寿亭侯这官职在当时并不大,仅掌控十里之内的徭役

    2018-01-24 12:04:23 0条评论
  • 西坡李氏
    西坡李氏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汉寿亭侯不是官位,是爵位。

    汉朝因为刘邦定下规矩,异姓不王,所以爵位二十等,以侯最高。(后来被曹操打破了,人家先是魏公,继为魏王,谁也没辙)

    侯分光有名号的关内侯和有食邑的列侯两种,列侯又分三等,从低至高为亭侯、乡侯、县侯。

    关羽投了曹操,曹操特别高兴,表请为汉寿亭侯。虽然是列侯最低一等,但足够他夸耀一生,蜀汉阵营里,也就他和刘备在献帝朝被封侯。

    因为是汉献帝亲封,即使是刘备登基后,大家都乡侯县侯了,关羽的亭侯也没动过。刘备只不过改了其他县名为汉寿县当成关羽食邑。

    2018-02-12 02:27:50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