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国展中书谱风格的很少吗?为什么?

新农商网 全部 1007

在书法国展中书谱风格的很少吗?为什么?

回复

共9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吴铮书法
    吴铮书法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词:

    第一个词是“凤毛麟角”!

    第二个词是“标新立异”!

    许多国展的所谓书法作品,更多偏向于彰显个性,展示自己的创新、创意与“才华”,而非书法艺术本身!而评判者自己,亦或也创作类似作品,或其鉴赏力与其趋同,对其应声附和。个人无法领会其中之妙!

    何以如此?多数因浮躁、沽名钓誉是也!

    如是,丑书“艺术”大行其道!

    但从个人角度看,这些作品,更多的是,没有方向、没有原则的创新,丢掉了基础,丢掉了根本,丢掉了书法应有的章法,是在为名、为利、为苟且而拼!

    书法作品是否值得认可,或上“国”展,标准应只有一个:值得临摹,有人临摹!唯有如此,这样的展才能称之为“国展”,作者才可称书法家、书法大师!否则,都是欺名盗世之辈!

    2019-01-14 13:46:43 0条评论
  • 环游世界的梦想123
    环游世界的梦想123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书谱风格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对书谱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就会导致创作中字形和章法没有书谱的感觉。不过最近看到册页展里有一个写书谱风格的写的很好,可以学习一下

    2019-01-14 13:20:48 0条评论
  • 书法苑
    书法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第十一届国展评审期间,我作为媒体观察员在评审现场,被封闭在北京的宾馆7天。正好说说评审的事。

    先说提的问题。这个问题题干就有偏颇的地方,国展上书谱风格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评审时,是分开书体的,记得十一届国展分的是篆书、隶书、行草、楷书、篆刻几组,其中行草书组作品最多,评委也最多。初评就是将一些不太入流的作品挑出来,这个过程就淘汰了大部分投稿作品。一般四五个评委一组,行草分了几组。

    复评时,作品是挂在很大的空间的,评委按书体分组,作品按书体分区。通过现场的观察(在现场转了好几天,所以作品看得还算完全),行草作品中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二王书风,作为二王书风最为直接的继承者,小草书谱风格的作品又占了二王书风的很大比例。

    在前两届国展或者那些年前后的单项展,比如行草展、草书展等之中,二王书风占的比例更大。十一届国展,让人看到了更多的面貌,比如颜真卿行书、欧阳询行书、何绍基行书、康里子山草书等风格,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和古代书家气息接得更近,这说明学书法,一定要有明确的取法,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书法想要有个人面貌,是何其难的事。

    另外,十一届国展投稿作品中有很多写得精彩的册页,册页书体多是小字行草。大幅作品也以小字行草拼接为多。我们总说要减少拼接,但创作小字行草的太多,小字行草在大展厅中的展出效果,是这些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的矛盾。

    十一届国展评审工作较之以前做了很多向上、向善的改变,十二届国展也即将来临,如有关注国展的,可以加关注,将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国展的话题。

    2019-02-12 15:33:14 0条评论
  • 手机用户15828288860
    手机用户1582828886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我看来,书法“国展”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以展览入书协、评奖其中充满很多敝端和变数。一、一幅小小的“规定作品”怎么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书法水平?有做人为了参展成年累月就在那点展纸内“做文章”,或者写评委们最“钟爱”的字以巧取博奖或入协;二、甚什中书协培训班、名徒、大学高才生等等等等,不管水平如何,都是入展、入协理所当然的首选;三、人际关系也是见不得人的入展、入协、得奖见不得人的丑恶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必须认真。甚么叫认真呢?就是凡入协入展的人不能限制尺幅,而必须要有真书一幅,行书一幅,草书一幅,长卷一幅,这样就把他的总体水平都看出了,要作假也很困难。对现在做中书协人员、今后的参展人员都以此标准要求,这才叫认真、公平。话谢。

    2019-01-15 19:36:52 0条评论
  • 书法艺术空间
    书法艺术空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书法国展中,书谱风格并不少,而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如果把书谱仅理解成字形,那就不会看到书谱的东西。

    有的书法创作者创作时,并没有刻意想把书谱的东西写出来,但他们写出来了,这就是临帖的作用。

    临帖是书家必走之路,临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写字时就能带出帖中的影子,哪怕不是下意识写出来的,别人也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欣赏书法作品中的一种趣味。

    虽然不是作者故意做出来的,而是下意识出来的东西,这种感觉会让人感觉非常精彩。这是欣赏水平问题,临帖水平问题。这两个境界到不了,很难发现展览作品中取法的帖。其实辨别取法是很基础的功力,只需您精临,多临,多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2019-01-16 14:42:33 0条评论
  • 狂喜淡墨a
    狂喜淡墨a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在书法国展中很少有书谱笔意作品?为何?

    国展草书作品应该说形式多样,大草小草狂草皆存。

    分析之,单纯窥屏,无书谱之貌,大凡写草字入展,必有创作属于个人之器,即杂糅多家之笔意,否则就会俗家之笔匠,不可能选拔中,国展选拔的是中书协会员作品,达及参入,已经是优中选优,脱颖而出,则佼佼者,几年来草书之境,已有了大进步,虽然书展存有争议,仅为评委不满,而入展草书作品不单是优秀且具有共认之,获奖者都是连届得主。

    草书不易识读,大众所评,不符口味,则有众说不一,知其所以然,则需笔法谙熟,性情首要,草书作品无重复,即是同一笔家也不会写出同一样的作品,仅为笔法相一,而其內之意韵不同,

    由此可知,草之属性,意多于法,故不善于言草者,意法相害,相反,意法相成,

    草之意与法,与正楷有对待,有旁通,若行,固草之属也,因此各种草书作品取得法与意,只有些许相近,或近唐或魏晋或明请草书家之笔法笔意,皆归自已个性所然。因而属于自己笔墨之意之度。

    因此命题之少见书谱气象之状貌,会看会赏,则有内涵线质瞧视,审之点画之多家笔意存焉。准则是谓创之造之书象。入选与入帖之别啊,大凡参赛者,皆已出帖数载,而属于创新。自己风致姿态。但有法度严谨,意境韵致方显。

    2019-01-17 23:05:33 0条评论
  • 仰芬堂
    仰芬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书谱风格也是源于二王,不必担心必须是书谱的风格!

    2019-01-18 08:47:43 0条评论
  • 仰芬堂
    仰芬堂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书谱风格也是源于二王,不必担心必须是书谱的风格!

    2019-01-18 08:47:43 0条评论
  • 王霄0335
    王霄0335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客观说,书谱不大适合大字。

    2019-01-15 08:42:09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