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后面政治文化是利好,还是坏?具体烧了哪类书?

新农商网 全部 1010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后面政治文化是利好,还是坏?具体烧了哪类书?

回复

共4条回复 我来回复
  • 闲看秋风999
    闲看秋风999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妖魔化,这个词出现的年代非常晚。不过真正千古一帝秦始皇却常常被妖魔化了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有博士七十人向前祝寿。

    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不以为然。他提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

    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本来,分封郡县之争,早在秦皇朝初建时就出现过。眼下淳于越旧事重提,且又涉及到“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所以秦始皇“下其议,着令群臣讨论。

    这时,已由廷尉升任丞相的李斯当即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

    现在,“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私学又“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哗众取宠,“造谤”生事。如不加以禁止,其结果必然是“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还建议焚烧《诗》、《书》,提出: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李斯建议秦始皇查封私立学校,将办教育的权利收归国有;使用统一历史人文学科教材,不得自行其是。自然学科的教材一律不在其内。

    根据李斯的这一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在焚烧之列。

    本来,焚书是秦很早就实行过的政策。商鞅变法时就曾“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势”。

    所以秦始皇一听到李斯的建议,就表示认可,并随即付诸实施。于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焚书事件发生了。

    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这件事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审讯在咸阳的全部方士与儒生。诸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于咸阳。

    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秦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2019-04-21 10:06:44 0条评论
  • 蝈蝈的文史原创
    蝈蝈的文史原创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坑儒上,一种观点是坑儒生,一种是坑术士,我偏向第二种,他坑的术士,因为术士利用他幻想长生不老而对他实施了诈骗,没有得到长生,反而赔了大把的钱,仙药和钱两空。焚书是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而农业、法律、医书、占卜等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总体来说,“焚书坑儒”对后面政治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有好有坏,具体如下:



    1.不好的方面,主要集中在焚书上。秦始皇焚书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古籍都付之一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断层,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后世对于诗书等只能靠老学者口背再予以记录,但各老学究又背送不同,导致一种文学书内容不同,篇数也不同,所以汉朝时期专门向民间收集古书,才让很多诗书得以重见天日,继续流传。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古籍从焚书开始就彻底消失,如果没有这场浩劫,我们还会不断发现很多古书古籍。



    2.好的方面,此好仅仅是指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好。“焚书坑儒”秦始皇最终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焚书”是一种愚民政策,让民间只看到统治者留下来的几类书,就会减少异议的声音,就会顺从统治,这样利于自身的统治。“坑儒”是一种震慑作用,让天下看到如果在私下里混乱议论朝政和国家大事,欺骗政府等行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置,最严重的就是处死。特别对于刚刚建立不久的秦国,一切都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或者说是符合这个新生的国家,所以统治者需要把思想统一,全国上下一种声音那就是政府统治者的声音,这样民众就能安分守己,国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当然这是秦始皇美好的愿望。在这之后的西汉,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和“焚书坑儒”是一样的目的,只不过一个比较暴力,一个比较和缓罢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请指正。

    2019-04-20 17:20:19 0条评论
  • 子羽的文库
    子羽的文库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秦始皇罪在当下,功在千秋。

    2019-04-20 19:11:58 0条评论
  • 0不可妄言0
    0不可妄言0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所以焚的是蛊惑人心的书,为了统一文化,统一思想。收天下刀戈铸金人。其他的书没烧。

    2019-04-20 15:49:31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