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和秦琼都是唐朝名将,为何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以世袭,而秦琼不行呢?
程咬金和秦琼都是唐朝名将,为何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以世袭,而秦琼不行呢?
-
程咬金和秦琼两人皆为唐朝的一代名将,功勋显赫,深受百姓爱戴,可为何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秦琼却不可以呢?
秦琼和程咬金的前期经历较为相似,两人曾一起落草瓦岗寨,一起在王世充手下从业,后来一起投靠李家父子,跟随李家父子南征北伐,李渊称帝后,秦琼被封为翼国公,而程咬金也被封为宿国公。
众所周知,秦琼武艺高超、勇冠三军,在开朝过程中秦琼可谓劳苦功高,比起程咬金功劳更大,但是凌烟阁排名中程咬金却在秦琼之上,最后程咬金获封世袭国公,秦琼却只是一个普通国公。要知道,世袭国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的福荫岂是普通国公能比的?那么,为什么秦琼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呢?
首先,秦琼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导致建国后功业无成。早年,秦琼久经战场,在频繁的战争中怎么会没有受伤的情况。据记载,秦琼曾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一斛约等于现在一百二十五斤,虽说难免有夸张失真,但从中仍能窥知其受伤程度的严重性。而这种一次次隐疾积累中,秦琼身体拖垮,落下病根,不能够带兵征伐,在玄武门之变中旧伤复发,未能参与。从此到贞观十二年(638)去世的这段期间内,史料鲜有关于秦琼的记载。与他相比,程咬金体格健康,较为长寿,也为他留下足够久的成长空间。
再者,不能不提秦琼的性格问题。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秦琼沉稳,而程咬金相对风风火火,其实程咬金粗中有细,政治自觉度高,圆滑机敏,能够敏锐感知朝廷变化并坚定不移的迅速站队。无疑,程咬金的行为是一场豪赌,但事实证明,程咬金重要的三次选择——例如积极参加玄武门之变——都是正确的,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程咬金有所得是其应得的,秦琼的不投资自是无所回报。加之,秦琼严格准守着道德标准,不可能会去劝说李世民逼父杀兄。魏征曾评价说:“秦琼是一个良臣,但不是一个忠臣,他只会忠于江山社稷和国家,而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动摇江山社稷和国家基业,这其中也包括李世民”。太过正直的人,是用来敬重的,绝非能成大事者的亲信。
一场玄武门之变,程咬金和秦琼的生命轨迹开始走向不同。对于上位者而言,确实需要足够能力的帮手,但更重要的是完全的忠诚。所谓国家大义,所谓仁义礼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过是成功者给自己丑陋嘴脸蒙上的遮羞布,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成功的路上,哪有什么道德可言。秦琼和程咬金都是开国功臣,但程咬金才是李世民的称皇功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赐给程咬金卢国公爵位,自是与失势的李渊赐下的爵位不可比。在政治博弈中,秦琼不及程咬金。
2019-03-20 18:23:50 -
说起门神秦琼和程咬金的三板斧,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民间关于他们的轶事有很多,估计都能说上几段。
这二人都是唐初的开国名将,他们有很多人生轨迹是重合的。比如都曾在李密的瓦岗军,后来两人都投在王世充帐下,最后又一起跟随了李世民。
在李世民这建功立业,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大唐的开国名将。可是我们从史料中会发现李世民给两人的待遇却有很大不同。
两人虽然都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但秦琼排在倒数第一。两人都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国公,但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而秦琼的却不能。
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秦琼的战功要比程咬金的大,从个人能力来说,秦琼也远比程咬金厉害,程咬金号称三板斧,这一是说他使斧子厉害,二也证明他战术单一。
即便如此,可为什么秦琼的国公爵位不能世袭呢?
先看一下唐朝的爵位都有哪些?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世袭的?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排名第一第二的王爵,一般都是皇亲皇子,当然也有外姓封王的情况,除非功劳特别巨大。通常能封到公爵,那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所以像秦琼、程咬金这样的能封到排名第三的国公,已经是对他们功劳的充分肯定了。
那唐朝的爵位是怎样世袭的?唐代封爵较前代爵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封而不建,不裂土分茅。《唐六典》卷2 载:皇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正常情况下,论爵位至多到第三代的时候就不是王爵。
从《唐六典》的记载可以看出,唐朝的爵位大多不是终身制的。可以世袭,但是要降级承袭。就是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降一级,变成嗣王,嗣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再往下降一级。如果子孙后代没有再建立新的功勋,三代以后爵位就要取消。
当然在皇帝的特许下,也有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只要在后代不犯错误的情况下,爵位可以终身世袭。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在李世民和李治的特许下,一共确定了十几个一等功臣,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因为在史料中关于秦琼是否有儿子和爵位继承均无记载。
我们先看一下秦琼有儿子吗?一般大家知道的就是秦怀玉,但事实上秦怀玉是小说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在《薛仁贵传奇》中说,秦怀玉是静罗公主的驸马,这就是小说中的杜撰。
但据秦琼族谱和考古人员从秦琼的父亲秦爱的墓志铭上考证得出秦琼确实有一个儿子。名叫秦怀道,秦琼死时他才14岁。早年担任过皇帝侍卫武官千牛备身,后期只担任过绵州司士参军(从七品下)、常州义兴县令(从六品上)等低级官职。
这就可以看出秦琼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这也说不通他不继承秦琼的爵位,按照唐朝的世袭规则,就算秦琼的后代无作为,那也是三代之后取消爵位。更为奇怪的是,秦怀道世袭的是其祖父的爵位。
那就是说不是后代的问题,还是秦琼本身的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惹得李世民不高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秦琼本传记载,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由此可见秦琼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
但是秦琼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他很耿直,对事不对人。一代名相魏徵曾评价秦叔宝说,“秦琼是国之栋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谓的忠臣,他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个人。”
皇帝也是人,他对功臣也有亲近远疏。可能因为性格问题,李世民更信任程咬金一些。
再就是贞观年代秦琼因为病重很少参与朝事和战事,每逢病时就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而其他人则是继续为大唐做贡献,时间长了李世民虽然依旧记得秦琼的好,但多少会有点生疏。
秦琼又死得早,而程咬金却是个大寿星,总在李世民身边。孰轻孰重,总也是有一些区别的。
总结。爵位的世袭虽然有规定,但决定权还在于皇帝。秦琼的后期战功不足,皇帝的信任度也没有程咬金的高。他死时儿子尚小,抑或是历史记载有误。
2019-10-01 10:16:08 -
程咬金和秦琼,经历相似、能力相当,也都几次易主,但人生际遇却大相径庭。这很不正常,但也是君臣相处的默契。
唐初的功臣,获得的爵位大多可以继承,唯独秦琼是个例外。
他的儿子,最后继承的是祖父的爵位,换言之,和程咬金一起为李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得到的爵位却无法世袭,这到底是为什么?
提起秦琼,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隋唐英雄传》中那个义薄云天的秦叔宝,想起他和李蓉蓉的凄美爱情。
至于程咬金,似乎只是运气好,挥舞着他的三板斧,以混世魔王的姿态四处游走,居然也建立了一番功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印象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很多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学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也好,秦琼也罢,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甚至比小说演绎中的还要厉害。
在投奔李唐之前,程咬金和秦琼的经历确实很比较相似。
他们都曾经在瓦岗寨跟过李密。
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和秦琼一起统领八千内军,非常受重视。李密直接表示:“这八千人,能够敌得过百万大军。”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后来,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又开始攻打瓦岗军。
和杨广的军队相比,瓦岗军到底属于草寇军队,自然占了下风,李密中箭差点被俘。幸好,秦琼出现带着人马救下李密,还击退了宇文化及。
但这次之后,瓦岗军元气大伤,李密也性情大变,对部下越来越苛刻。
秦琼和程咬金一合计:这样的人,我们跟着肯定也不会好下场。
于是,在王世充突袭李密时,被俘的秦琼和程咬金,几乎没有犹豫地就跟了王世充。
王世充深知这两人的本事,大喜过望,也非常厚待他们。
可没过多久,秦琼和程咬金就发现,王世充为人奸诈狡猾,根本不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心里又生出了二心:“王世充为人浅薄,老是赌咒发誓,这那里是真正能够拨乱反正的君主,分明就是个巫婆。”
《资治通鉴》:然二人疾世充多诈,知节谓叔宝曰:“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
就这样,两人又离开了王世充,投奔了李唐。这一次,程咬金和秦琼可算是找到了明主。
李渊将两人都调配到李世民麾下,让他们跟着李世民征战。
在李世民府上,秦琼是马军总管,程咬金是左三统军,两人官职的实质权力相当。
而他们的功绩也差不多。
几乎每一次,秦琼和程咬金都会和李世民一起出战,立下的汉马功劳两人也都有份额。
只不过不同的是,秦琼明显比程咬金更受李渊的信任。
秦琼立下功劳后,李渊直接表示恨不能把自己的肉都割给他,还直接册封秦琼为上柱国、翼国公,还赏赐了他一般皇子才能得到的金瓶。
反观程咬金,虽然也获得了不少封赏,成为了宿国公,却因为太子李建成的谗言被外派到抗皱,当了康州刺史。
程咬金非常不服气,偷偷告诉李世民,这明显就是太子在刻意剪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希望他早做准备。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在那个混战的年代,易主虽然是大忌,但好在秦琼和程咬金本事过硬,也都有自己的原则。
因此,每到一个新主之下,他们都能用军功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受到重视。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军功,相似的头衔。虽说程咬金受到了李渊的猜忌,但在李世民这里,秦琼和程咬金的地位应该是相当的。
可是,从最后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境遇差别很大。
李世民在位时,程咬金就被封卢国公、左领军大将军。
《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
卢国公,是个可以世袭的爵位。
唐朝的爵位世袭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级继承爵位,也就是嫡子在继承父亲的爵位时,必须降一等继承。另一种则是由皇帝格外开恩,下令“世袭罔替”,即可以直接继承原来的爵位,不用降级。
程咬金的卢国公,就被唐太宗特别下令,世袭不用降级。因此他的儿子程处嗣,直接继承了卢国公的爵位。
而这左领军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官员,掌管的是宫中禁卫,肩负着守卫皇城安全的职责,位置至关重要。
再来看看秦琼,李世民在世时给他改封的爵位是胡国公,追赠的是徐州都督。
秦琼生前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正三品。但死后,李世民给他追赠徐州都督,虽然也是正三品官职,但这明显是个外派官员,远不如中央的官职重要。
至于胡国公的爵位,从秦琼儿子秦怀道袭的爵位来看,胡国公的爵位非但没有特别允许“世袭罔替”,就连袭爵的功能都没有。
秦怀道继承的爵位是历城县开国公,而这个爵位是秦琼的父亲秦爱的爵位。
换句话说,秦怀道继承的是他祖父的爵位,而不是父亲秦琼的爵位。
在唐朝初年,“国公”已经是非皇子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
如果秦琼的爵位可继承,秦怀道实在没必要去袭爵一个更低级的爵位。
很明显,秦琼的爵位没有任何继承功能,秦怀道最后才只能继承祖父的爵位。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后李世民要区别对待秦琼和程咬金呢?
仔细翻看史书,我发现,转折点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
其一,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消极,而程咬金明显主动。
单纯从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表现来看,史书给两人的记载都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太宗讨建成、元吉”,说白了也就是小跟班。
后来在论功行赏进行册封的时候,两人也都只是最低的一个等级——七百户食封,比起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的一千三百户差了一大截。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就在秦王府,在李世民身边任职,处在中央。足智多谋、有勇有才的他,完全具备谋划、重度参与的机会和能力,可在史书中他却只是一个写上名字的“跟随”。
这与他之前冲锋陷阵的一贯表现相对比,玄武门之变中的秦琼,完全属于消极应对了。
而程咬金则完全不同。
那时候的他,已经被外派康州任职,从地域条件上来看,根本没有办法真真实实地帮到李世民,更不可能带着军队杀回来。
就是这样的程咬金,还在临走前提醒李世民自保,还在玄武门之变的重要时刻出现在李世民身边。这对于李世民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忠心追随。
因此,玄武门之变,秦琼和程咬金的表现或许相差不大,但对李世民的实际意义却很不一样。只不过,论功行赏更多得看行为,这才导致两人得到得封赏相差无几。
其二,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经常称病,没有新的功勋。
而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开始自己的宏图霸业,征战高句丽、西突厥等地,非常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
可这时候的秦琼,直接以生病推辞,逢人就说自己此前征战太多,身体早就垮掉了,后来更是直接处于了半退休状态。
《旧唐书·秦琼传》: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但后来的程咬金却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他帮着李世民守住长安稳定;李世民要征讨西突厥,程咬金领兵出战……
相比之下,一个赋闲在家,一个以命相搏建立功勋,李世民区别对待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了,秦琼自己可能也不希望儿子世袭自己的爵位。
秦琼是个对气节和道德非常有追求的人。
别看他曾经几度易主,他的每一次易主都是因为发现了前一位人主在品德上有大缺、非良配。
乱世之中,别人追随主子看的是能力,而秦琼首要看人品。
在跟随李唐之后,李唐家族待下属不薄,对百姓也宽容,有天下之主的风范,所以秦琼愿意拼尽全力帮着他们打江山。
但是,秦琼不喜欢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和博弈。
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是李世民兄弟间的夺权战争,属于自相残杀。这样的战争,他不愿意参加,也不愿意沾染。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他选择了消极应对。
而秦琼又深知,君臣之间信任是第一位的,玄武门之变势必会让李世民对自己产生猜忌。
因此,对彼此最好的办法便是“激流勇退”。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秦琼的“称病”和“退休”,实实在在地维护了他们之间的君臣情谊。
而虽然后面十多年,秦琼毫无贡献,也被李世民纳入了凌烟阁。
或许,聪明人之间的相处,点到为止、心照不宣才是最舒服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022-09-01 21:40:20 -
秦琼被封为胡国公,而秦怀道却只继承了历城县开国公的爵位,比起秦琼降了两级,而程咬金的儿子中,嫡长子直接继承了他的卢国公爵位,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唐朝爵位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自周朝开始,封建时期,中原王朝的贵族爵位大体上是依古制,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比如周朝时期的宋国、虢国君主就是公爵,可以称之为宋公、虢公;而齐国君主是侯爵,就可以称之为齐候;郑国是伯爵,国君可以称之为郑伯;而强大的楚国因为一直被视为蛮夷,国君仅仅只是子爵的爵位。
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楚国国君的不满,自西周时期熊渠将自己三个儿子封为王之后,在春秋时期,楚武王也是第一个自称为王的诸侯,从此这些诸侯国主纷纷自称为“王”。
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合,自称皇帝,王爵也成为天子之下的爵位之一。
在唐朝时期,主要爵位共有王、公、候、伯、子、男六大类,细分九等,具体如下: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新唐书·卷第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正一品:王(亲王、国王):亲王大致就是以封地为古代(秦朝以前的分封国)一国,比如齐王、秦王;国王一般是指藩属国。
从一品:嗣王、郡王:嗣王指的是亲王的继承人;郡王指的是王爵封底只有一郡之地,比如汾阳郡王郭子仪。
从一品:国公:同样只得是以古代国名为名号的公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外姓功臣一般都是这个待遇。卫国公李靖、鄂国公尉迟敬德、梁国公房玄龄、赵国公长孙无忌、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正二品:开国郡公:顾名思义,国公的名号前冠以郡名;
从二品:开国县公:国公名号前冠以县名,秦琼的父亲秦爱就被追赠为历城县公,就是这个档次。
以下还有从三品的开国县侯、正四品上开国县伯、正五品上的开国县子、以及从五品上的开国县男。
而袭爵制度又分两种,世袭罔替和降等袭爵。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爵位,爵位保持不变;而奖等袭爵就是袭爵之时爵位降低一等,比如父亲是从一品的开国国公,儿子袭爵之后就是正二品的开国郡公,到孙子就编出从二品开国县公。
此时还没听说过有终生制的,就是只封自身,不能被子孙后代世袭的那种。
秦琼的经历以及爵位
无论是正史上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是评书演义中的隋唐十八条好汉,秦琼在其中地位都不是很高,二十四功臣更是最后一位,但是其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大部分人。
秦琼原本是隋朝将领,在隋末年间,跟随大将张须陀征讨瓦岗军,张须陀战死,秦琼投奔据守虎牢的裴仁基,后来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琼作为部将,也入了瓦岗寨,从此成为瓦岗寨的一员。
王世充大败李密,李密率领残部投靠李渊,而秦琼与程咬金等人则被王世充俘虏,之后招降。
619年,秦琼与程咬金等人于两军对战之际,弃王世充而去,投靠李渊,被李渊安排到李世民府上任职,从此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
621年,秦琼在破窦建德一战中立下大功,被封为翼国公。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事后秦琼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从此之后,秦琼因为经常生病,而极少活跃在大唐官场。
638年,秦琼病逝,次年被改封为胡国公。
秦琼后人
秦琼的祖上从东汉开始,一直活跃在官场,从四世祖到父亲都在南北朝的北朝任职。
因为秦琼功勋卓著,在唐朝初年,李渊追赠他的父亲秦爱为历城县公。
后来秦琼之子秦怀道,秦怀道之子秦佾均被后人发掘,按照墓志铭上记载,秦怀道继承了祖父秦爱的历城县公之爵位。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琼的儿子没有继承秦琼的国公爵位,反而隔代继承了祖父的县公之爵?这其中可是整整相差了两级 。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与秦琼履历最相似的当属卢国公程咬金,两人都曾跟随李密,后来被王世充俘虏,又弃王世充而去,投奔于李渊。
只不过在初期,程咬金的战功远远比不上秦琼,但是他胜在活得够久,就像三国早期并不出众的司马懿,却因为活得够久,在后期无人能敌。
所以,程咬金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要高于秦琼,但是在普通人心中,比如演义小说中,他其实是比不上秦琼的。
史书上有记载的程咬金之子共有六个,三个嫡子,三个庶子,庶子不谈,三个嫡子爵位分别为:
长子袭爵卢国公、次子封为东阿县开国公、三字封为广平郡开国公。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其他人与秦琼履历不同,不好比较,而与程咬金一比,就知道秦琼儿子袭爵一事就显得很蹊跷了。
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1.正史《旧唐书》上确实有明确记载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还在事变之后给予了封赏。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秦琼传》
但是孔子有一个词叫做“春秋笔法”,喜欢历史的人都会以正史作为依据,但不会简单相信其字面意思,因此才使得后人对已经埋藏与历史中的一些隐秘有了不同的解读。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
2.认为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或者说至少他是消极参与的几个原因:
第一:性格
岁末唐朝,天下风云变幻,英雄豪杰无数,有很多比秦琼地位高的、更能打的、能征善战的,但是却往往没有秦琼名气大,主要原因就是他重气节、讲义气,有名的“两肋插刀”就是讲得秦叔宝的故事。
微末之时,他曾跟随隋朝名将来护儿,来护儿就曾评价道:“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
而唐高祖李渊又厚待秦琼,打败尉迟敬德时,李渊赐给秦琼金瓶,并慰劳道:“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于我,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我的偶然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赏赐一些奴仆和财物呢?”
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寻授秦王右三统军。——《旧唐书·秦琼传》
以秦琼的性格,加上李渊对他的厚重,秦琼不愿意参与玄武门之变,是符合其性格特征的。
第二: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为
作为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证据,就是《旧唐书》中所提,参与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但是并没有他的具体任务,也没有前后描述。
与之对应的是,政变之前,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主要幕僚都在主动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尉迟恭、程知节等将领也积极参与正面作战。
在这次政变中,秦王一系的臣属无不献计献策,积极参与,而秦琼却毫无提及,只说他参与了此事,令人不得不起疑。
第三:事后秦琼的退隐
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就极少参与国事,以抱病为由,进入隐退状态,而且他见人就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都有好几斛,怎么会不生病呢?”
如果仅仅是生病也就罢了,史书上这句记载,犹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令人不得不多想。
作为一个马上将军,以能征善战扬名,无论是真的生病还是假的,一般都喜欢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最强姿态,就像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了的廉颇,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势,依旧要夸下海口。
可是秦琼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另外,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而秦琼死于638年,整整12年,无论如何都足以表明,在开始的时候,秦琼并没有达到病重的状态,充其量也是小病而已,为何会这么早就开始退居二线?
第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排名最末
在民间,尉迟恭与秦琼经常被当做门神,两人地位相仿。
实际上,尉迟敬德还曾经是秦琼的手下败将,尉迟敬德原本是刘武周手下将领,后来与唐军交战,李世民派遣殷开山与秦琼截击尉迟敬德,并活捉了他,从此之后,尉迟敬德才投奔到李世民帐下。
可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恭排名第八,而曾经俘虏过他的秦琼则位居末座。
如果说能力相差太大,看起来很正常,可是纵观二人履历,除了在玄武门一事上,尉迟敬德积极主动,并亲手射杀李元吉。
在能力相差不大,战功也没有太大差别之下,作为曾经战败被俘虏的尉迟敬德,理论上应该是略低于秦琼,反而远远高于他,足可见在李世民心中,二人在玄武门之变上的作为相差太大。
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秦琼对待玄武门一事至少是消极态度,不积极参与的。
为何秦琼的爵位没有世袭?
637年,李世民将程咬金改封为卢国公,实授食邑七百户,子孙世袭,也就是世袭罔替了,因此程咬金的长子得以袭爵卢国公。
而从秦琼的儿子墓志铭来看,秦怀道竟然只是一个开国县公的爵位,为何相差这么大?
据《唐故常州义兴县令上柱国秦府君墓志铭》记载,秦怀道于唐“嗣圣元年(684年)二月一日遇疾终于括州括苍县,春秋六十”,则秦怀道生于625年左右。
此时的秦琼已经步入晚年,可以想见,秦怀道虽然是秦琼的儿子,但是并非其嫡长子。
如此一来,别说秦怀道袭了祖父的开国县公之爵,哪怕是一介白身,也并不能说明秦琼的爵位并非世袭。
相反的是,作为一个非嫡长子的存在,继承了祖父的开国县公之爵,说明圣眷正隆,连幼子都是开国县公,那么嫡长子继承秦琼的国公爵位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发动玄武门政变,令人诟病之外,其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明君的标准, 对待曾经跟随他的部下更是没得说。
无论秦琼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其实都不能说明秦琼的爵位没有被继承下去。
我个人认为,秦琼的翼国公(胡国公)爵位应该是传承给了他的嫡系子孙,秦怀道没有继承国公爵位,只是因为他并非嫡长子而已。
秦琼去世得比较早,人走茶凉,他的嫡系后代没有特别出众的,所以才没有被记载于史书之上。
2022-04-09 14:59:23 -
同为国公爵,难道还有等级之分?其实一句话足以解释:“规矩亦死人亦活”。
关于古代的绝对世袭制度,并非一成不变,也难免出现意外。
就拿唐代典型的“封而不建,不裂土不分茅”来说,即使后代接受分封,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并不见得享受多么优渥的待遇。何况爵位的承袭也并不见得是终身制!
世袭的规则一般是降级承袭,也就意味着在原先的基础上下降一级,而且在三代以内,倘若没有建功立业之人,爵位依旧会取消,足见当时的爵位世袭也并不意味着金饭碗,还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保持。
至于要达到世代罔袭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当然就需要皇帝特批,这机会相当难得。并且即使得到先皇应允,但不意味着子子孙孙都能享受这一福祉待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下一任皇帝手中。
程咬金与秦琼同时作为开国功臣,都有不小的功勋战绩,但要说起这两人能力强弱,也还是有所区分。
同为国公爵,但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确实不一样,两人的待遇也天差地别,他俩共同位列凌烟阁的24功臣当中。但是按照排名大小,秦琼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自然能够接受的待遇也不一样,这也是最终造成他俩不一样的世袭制的原因之一。
战功确实受用,但还要取决于你是否长寿,如果确实能熬到接受册封的那一天,那么你很幸运,但要是中途发生意外,恐怕册封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比之下秦琼死的很早,总陪伴在李世民身边的却是程咬金,尽管当时建国初期,秦琼作出的贡献无疑要比程咬金大,但是作为开国功臣,秦琼的死,也还是会随着时间在李世民心中被淡忘,秦琼的胡国公,也是在他死后的第2年被追加的。
程咬金则恰恰相反,尽管他在此前,并没有秦琼的功绩大,但他往后却异常活跃,官职变化也很快,一路升迁,即使最后犯错,回家养老,但在当时他也已经算功成名就了。
后来由宿国公改为了卢国公,也顺利被嫡长子继承,纵观秦琼的生命史,也可能是由于建国后他在思想上懈怠了,几乎处于退休状态,这样也少了李世民对他的些许挂念。
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时常出现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必定会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力和重视。皇帝也并不可能牢牢记住每一个人,除了机缘巧合,更依赖自身造化。
李世民对于程咬金和秦琼的器重程度,从他们两人的儿子身上就可以看出。
正史中的秦琼,在他去世时有一个14岁的儿子,名叫秦怀道,时间往后推移两年后,秦琼被册封为胡国公,当时秦怀道也才16岁。(演义中的秦怀玉是杜撰的,其原型就是秦怀道)
(秦怀道剧照)
因为年龄问题,接受世袭册封还尚不成熟,但是我们最终发现,秦怀道继承的却是他祖父秦季养的开国公,相比较于父亲低了足足两个等级。
我们就知道与其父亲的死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李世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极有可能与秦怀道的能力有关。
关于程咬金的儿子,程处默是确定的嫡长子,最终承袭父亲的卢国公,并没有让人值得意外,但是反观秦琼之子秦怀道,很可能并不是秦琼的嫡长子。
(程处默剧照)
早期担任比较低级的官职,也基本徘徊在六品、七品附近,要是足够优秀,而且是嫡长子,是绝对没理由,得不到秦琼爵位承袭的。
2019-10-11 18:43:26 -
程咬金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外号,秦琼有“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九州三十六府,威震华夏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的美称。
看过《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的朋友们想必对程咬金、秦琼都不会陌生。尽管史实和小说中描写的有些区别,但秦琼和程咬金两人的经历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原先他们都投奔于瓦岗寨的李密,后来又转投王世充,最终投奔到李世民麾下。
他们两人几乎是同一时间进入秦王帐下,并成为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都在李世民麾下立下过汗马功劳,都是唐朝的开国名将,并且两人都有被封为国公。
我们知道,国公是古代一种爵位,地位跟郡王相差不大。程咬金被封为宿国公,而秦琼被封为翼国公。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程咬金死后,他的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继续享有朝廷国公的待遇;而秦琼死后,他的儿子就不能继承他的国公爵位了,这是什么情况呢?
按理说,程咬金和秦琼二人,都战功卓著,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在李世民走南闯北、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秦琼立下的功劳绝对比程咬金还要多的。所以,究竟是为什么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可世袭,而秦琼的为何却不能?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秦琼很可能没有参加过玄武门之变,这一点,怕是决定性的因素。程咬金和尉迟恭参与玄武门之变,在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但秦琼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呢?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就是说秦琼有没有参加这场政变是个谜。
如果按秦琼的性格来说,他忠于国家,却不忠于个人,他是不会参与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的。如果说秦琼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话,那么他和程咬金两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肯定就会差了一个档次,跟在玄武门带头杀敌的尉迟恭和程咬金相比,甚至名气很小的侯君集相比,秦琼没有站出来帮助李世民的做法肯定会让李世民不是很喜欢他。
即使李世民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会记住。毕竟“功高莫过于救主”嘛,你秦琼在我这最关键的一战里没来协助我战斗,想必你还是不太忠诚于我。
二、秦琼的翼国公是唐高祖李渊封的,程咬金的宿国公也是李渊封的。但是李世民登记为皇之后,又封了程咬金为卢国公。虽然二者都是国公,但这样以来差别就不一样了:一个是当朝皇帝李世民亲封的,一个是前朝皇帝封的,两个国公的重量级别就不一样了。
总的来说,秦琼的爵位没能世袭的原因主要是和程咬金相比,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不一样。当然了,秦琼的国公爵位没有世袭,并不能说明秦琼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少。另外,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的认知中,秦琼还是“门神”之一,知名度反而比程咬金还高。
2019-02-28 14:46:51 -
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
想把这个问题扯淡明白就必须先说清楚唐朝的爵位继承制度,晚唐时期胡乱封赏的爵位咱们先不考虑,在比较正规的时间里唐朝的爵位有九个等级,王、嗣王或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和开国县男。
这九个等级中前期只有宗室成员才能封王、嗣王、郡王,非宗室功臣最高也就是个国公,到了晚唐封赏乱套,才有非宗室成员拿到郡王爵位。所以大伙应该知道为啥贞观名将们大多清一色的X国公爵位了,封赏已经到头了。
另外唐朝非宗室爵位继承原则上有减等一说,也就是说老爹的爵位是国公,那么儿子继承过来只能是开国县公了。故此皇帝常常拿不减等袭爵当毛驴前边的胡萝卜,忽悠那些功臣继续干活儿。
贞观十一年的玄机
扯淡清楚爵位继承问题,咱们就可以愉快的讲故事啦,从上面说的情况上看,原则上程咬金的儿子是不能直接拿到卢国公的爵位的,长子程处默显然是通过皇帝恩旨的形式继承了爵位。
吐槽机仔细翻翻了书,发现这事儿确实是李二搞的鬼,老程在武德三年就已经被李渊封为宿国公了,可玄武门之变后李二上台了,他在贞观十一年改封老程卢国公。这事儿粗一看李二办的确实二,人家本来就是国公,你给换个名也没啥用不是?但程处默袭爵的玄机就在这次改封上,李二封的卢国公是可以继承的!
而且在那一年被改封的也不止程咬金,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李勣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获得了不减等袭爵的特权(有的是继承刺史),可耐人寻味的是秦琼并不在此列,他顶着的依然是李渊给的翼国公,直到秦琼死后一年(贞观十三年)才追封胡国公。
秦琼的爵位继承疑云
故事讲到这估计很多人会觉得秦琼大约是得罪了李二,故意不让他的爵位能继承下去,比如网上有人说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态度不坚决,没有积极参与之类的。但《旧唐书》里毕竟明确记载了秦琼参与了那次政变,并且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那可是戍卫宫廷的差事,不是心腹没有大功李二不可能给的。
可现实又是秦琼的儿子秦怀道确实没有继承父亲的爵位,反而继承了祖父的历城县公,其实仔细考据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大问题,史书中对秦琼的子嗣记载不多,现代大多是通过一些墓志铭来推测秦琼后裔问题。
事实上通过哪些墓志铭我们大抵能推测出秦琼起码有三个儿子,秦怀道、秦善道和秦X道,不是秦琼给儿子起英文名字,而是中间那个字实在辨别不出来了。关于秦X道的生平很笼统,只知道官至左卫左郎将,娶了尉迟敬德的孙女为妻,有没有可能是他继承了秦琼的爵位?
总结起来吧,关于秦琼爵位没让儿子继承这事儿暂时没有充分的史料支撑,只能存疑,根据常理来看,贞观十三年那次追封应该就是补充继承问题,否则李二转封胡国公毫无意义,国公死了封国公,怎么看都是个笑话,扯淡完毕。
2020-10-30 00:28:38 -
秦琼与程咬金的待遇相比较,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应该与历史记载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
秦琼与程咬金相比较,有什么差距?
秦琼与程咬金两人关系比较好,并且都是“不耻王世充奸诈的为人”,转而投奔了唐高祖李渊,并且在李渊的命令之下,在李世民府上担任军职。
看似相同的经历,却有些不一样的待遇。
在王世充麾下时,秦琼为龙骧大将军,程咬金为将军,可见秦琼的官职在程咬金之上。在两人来到李世民麾下后,因为两人都已经有了任职经历,所以得到重用,直接任命官职。
但是李世民却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统军。
“秦王府马军总管”和“秦王府左三统”军的差距。
因为历史记载的缺失,所谓的马军总管与左三统军有什么样的差距,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却出现了一个极为令人费解的事情。
隋末军阀宋金刚,率领麾下大将尉迟敬德攻入唐朝河东地区,唐军节节败退。秦琼等人奉命击败宋金刚,而秦琼立下的军功最大,得到了李渊赏赐的金瓶,并被封为“秦王府右三统军”。
程咬金刚投奔李世民就被封为“秦王府左三统军”,秦琼却要立下大功才能封“秦王府右三统军”,甚至于古人以左为尊,程咬金的官职还要在秦琼之上,极为令人费解。
在死后封赏上,两人的待遇差距也极大。
秦琼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一年后改封为胡国公。
秦怀道,千牛备身,绵州司士参军(从七品下)、常州义兴县令(从六品上),袭封历城县开国公。
程咬金死后,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号“襄公”。
长子:程处嗣,明威将军、桂州溎南府折冲都尉,袭爵卢国公。
次子:程处亮,官至宁远将军,封东阿县开国公。
少子:程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汴州刺史,广平郡开国公。
庶子:程处寸,官户部郎中、绵州刺史。
庶子:程处立,官相州城安县令。
庶子:程俊,字处侠,东宫通事舍人。
虽然程咬金活的时间确实比较长,后期也立下了一些战功,但是两人的子嗣对比差距极大。
极有可能是秦琼的嫡子犯下了不容饶恕的大罪,导致被处罚后,朝廷消弭了记载、影响。
其次就是秦怀道只是秦琼的庶子,并且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此只能担任一些小官,没有程咬金嫡子官职突出。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2019-02-26 21:01:50 -
这个其实并不奇怪,同样是公爵,世袭与否皇帝说了算,而皇帝也不是拍脑袋决策,主要是依据两人不同的战功授予的。
程咬金和秦琼都是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见两人都是功劳匪浅,但在演义小说中,程咬金被塑造成一个只会三板斧的“粗人”,秦琼则是一个“大英雄”。
实际上,就政治地位而言,程咬金要高于秦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程咬金排名第十九位,秦琼最末尾;二是在爵位上,程咬金高于秦琼,且程咬金的卢国公可以世袭,秦琼的胡国公不能世袭。
这究竟是何原因?
程咬金和秦琼前期经历十分相似,两人都是降将,先后效力于瓦岗军、王世充,后来才一起手牵手降唐,隶李世民麾下,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如果纯粹从战功表现来看,秦琼甚至要超过程咬金。
但是自从玄武门买之变,李世民上位,秦琼的政治生涯也开始进入瓶颈期。
秦琼是武将,必须依靠统兵征战积累战功,晋升爵位,李世民夺位之初,天下尚未平定,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李靖、李绩、侯君集、程咬金等人趁机积累功勋,不断加官进爵,成长为帝国梁柱。
秦琼呢?由于前期作战太过英勇,经常带头冲锋,身上受伤无数,导致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身体不堪重负,久病缠身,已经无法统兵征战,只能在家中赋闲养病。
对一个将军而言,不能征战沙场,简直就是最大的惩罚,然而秦琼有心杀敌,无力上阵,除了接受现实,别无他法。
这样一来,秦琼就很难仕途上进,逐渐跟程咬金产生了差距,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前,就被封为宿国公,后改封卢国公,世袭爵位,一直活到唐高宗时期才去世。
秦琼被封翼国公的时间与程咬金是同一年,史料记载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其实秦琼并未直接参与,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功劳远不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甚至不如段志玄等人,这就制约了他后来的进步。
总之,秦琼的爵位不能世袭,应该和他未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后期战功积累较少有很大关系。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2019-03-18 16:34:02 -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古代君王对一个臣子的封赏和信任程度,除了他的功劳外,其家世背景和立场也至关重要。
而秦琼吃亏就吃在立场问题上。秦琼追随李世民没错,但是同样他也受到李渊的青睐,和李渊走的也挺近,秦琼虽然在秦王府任职,但是他更像李渊的人,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秦琼并没有参与,或者说李世民就没打算把秦琼拉进来,因为李世民摸不准秦琼是哪的人。
这就很说明问题,相比程知节和尉迟敬德,秦琼虽然功劳高但是并不受李世民的信任。
也就是说,李世民登基后的封赏上,程知节尉迟恭等人除了能领一份开国的,还能领一份玄武门之变的功劳。包括死后敕封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说从封赏上来说,秦琼就和程知节有差距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秦叔宝的正妻和嫡子极有可能和秦叔宝失散或者被杀。李渊曾说秦琼是不恤妻儿来投奔我,这句话说明秦琼的妻儿可能被乱军杀死,更有可能在王世充那被王世充杀死以报复秦琼了。
有个儿子秦怀道继承秦琼的爵位但是直接从国公降到了县公,一般爵位都是一级一级降,但是秦怀道直接降了两级。第一可能是秦怀道个人能力就那样,给他恩荫个县公已经算不错了。第二皇室对功臣阶级向来是忌惮的,能打压就绝不往上抬。尤其是秦琼没得到李世民的信任,他的后人自然要被打压。
而程知节长子继承程知节的爵位很正常,次子之所以也那么牛逼,那是因为他娶了唐太宗的女儿,为什么程处亮能娶唐太宗女儿,这就又说到程知节和唐太宗的关系了,他的三子待遇就不高了,和秦怀道其实差不多,这么看就觉得正常了。不过三子非常努力,从一个小官硬爬到了将军,这看的就是个人能力了。
2019-02-27 17:22:21 -
大概是受到《隋唐演义》的影响,我们总认为秦琼是李唐的第一功臣,应该功成名就然后获得李渊、李世民最丰厚的褒奖。但实际上秦琼的国公爵位还是不能世袭的,相比同批次的开国功臣比如程咬金差了好多进去,难道唐太宗李世民亏待了他?
实际上不管是唐高祖李渊,还是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亏待秦琼,相反秦琼受到的待遇非常合情合理。
不过这事还得从玄武门之变开始说起......
政变成功之后的人事安排充满了玄机。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结束后,唐高宗李渊得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都死了之后,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只能乖乖认命让秦王李世民继任太子,然后陆续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交给李世民。不过这里是有一个过程的,里面的人事安排很值得玩味。
第一批次是太子府的人事任免,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高士廉、房玄龄、尉迟恭、程知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分别担任太子府要职,没有秦琼的名字。需要注意的是,尉迟恭、程知节(即程咬金,下同)统领太子府的安保部队,显而易见这二位将来会成为李世民军事上的左右手。
第二批次才轮到秦琼,不过又是跟尉迟恭、程知节一起安排的——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
第三批第四批是其他功臣的任职,这里略过,重点讲下第二批次的玄机。
当时唐朝沿用隋制,采取的也是府兵制,天下兵马主要掌握着“十六卫”手上,这三位的官职就是其中三卫。如此看来,貌似秦琼的地位不一般,是可以跟尉迟恭、程知节平起平坐的,看来秦琼应该是受到李世民重用才对。
不过府兵制的特点是,包括左武卫、右武卫、右武候的“十二卫”的长官是“遥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百“折冲府”,不能直接指挥这些非京师的府兵,实际没真正掌握这部分兵权;真正能指挥非京师的府兵的人是皇帝,只有他任免的元帅才有战时指挥权。说直白点就是,这些“折冲府”的府兵名义上归你管,但你不能调动,只有皇帝派遣的人才能去调动。
但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也不是完全没有兵权,他们还是可以直接掌控戍卫京师的府兵,保护京师与皇帝的安全;不过呢,戍卫京师的府兵是从全国各地的“折冲府”选调过来的,而且是轮流戍卫,所以这部分兵马也不能算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的嫡系部队。说直白点就是,他们有戍卫京师的府兵的兵权,但掌控不牢固,真正的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
总结一下就是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右武候大将军对于大唐来说是很重要军事官职,但只有一部分兵权,真正掌握兵权的人还得看皇帝战时怎么选派元帅。然后回到第一批次的人事安排上,尉迟恭、程知节才是李世民认可的军事二把手,他们才是李世民暂时认可的可作为战时选派的元帅。
而秦琼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也算重用了,但还不是尉迟恭、程知节这种程度的心腹级别。
事实上后面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个推论,至少在贞观初期尉迟恭、程知节是最受重用的军事将领。而秦琼是寸功未立的,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军事上可以很肯定地说,秦琼在贞观年间没有被李世民重用。
之后秦琼的历史记载只有贞观十二年病逝的记录,而且秦琼死的时候顶着的还是唐高祖李渊封的翼国公。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才改为胡国公,不过爵位性质还是跟翼国公一样不能世袭的。贞观十七年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不过是最后一名。
以上林林总总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战功很高,但之后就等于零了。所以秦琼的综合贡献很难跟在贞观年间还活跃的其他功臣比,比如程知节(程咬金)贞观年间还立了不少战功,并且很长寿活到了唐高宗时期。
第二,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可能有功劳,所以被安排要职;但功劳实际又不大,可能只是打酱油的作用。甚至有可能秦琼的立场是偏中立,因为魏征曾评价说他只忠于大唐,不忠于具体某个人,这种人很难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所以可以理解李世民为什么给秦琼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给秦琼凌烟阁排名是最后一名。
既然秦琼的综合战功比程知节(程咬金)低那么多,而且玄武门之变贡献又少,又不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在赏罚分明的唐太宗这里当然拿不到最高级的世袭国公爵位,只能死后追改成当朝的同级国公爵位,以示恩宠。
所以不是李世民亏待了秦琼,而是秦琼的贡献只能奖励到这个程度。
2021-06-07 09:07:55 -
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这个观点,认为秦琼的胡国公爵位没有世袭。这是不可能的,秦琼的胡国公爵位肯定世袭了,只是由于史料的缺失,史官不知道秦琼嫡子的姓名而已。
一、从唐朝诏令看,在有嫡子的情况下,爵位自动继承
根据《唐令拾遗》封爵令记载:
公侯伯子男,身存之内,不为立嫡。亡之后,嫡袭爵,庶子听仕宿卫也。袭爵嫡子无子孙,而身亡者国除,更不及兄弟。
从封爵令的内容来看,只要秦琼有嫡子,而这个嫡子又没犯什么事儿,那么,秦琼去世后,他的嫡子按照封爵令,自动袭爵。
二、从墓志情况看,秦琼是有嫡子的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墓志信息来看,秦琼至少有三个儿子:
秦()道(墓志阙字),嫡子,官至右卫左郎将;
秦怀道,官至常州义兴县令;
秦善道,官至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
之所以说秦()道是秦琼嫡子,主要是根据《全唐文补遗》第6辑收录的《大唐故胡国公嫡孙许州鄢陵县丞秦府君(利见)墓志》,志主秦利见,是秦琼的嫡孙,据此,他的父亲秦()道,就是秦琼的嫡子。而秦()道做官做到右卫左郎将(正五品上),可见属于正常发展,没犯什么大事儿。
因此,在有封爵令作为制度依据的前提下,在秦琼有嫡子的情况下,秦琼的嫡子秦()道必然继承秦琼的胡国公爵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两唐书之所以没有记载秦琼后代袭爵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资料缺失,查不到秦琼嫡子的姓名,总不能写一句“秦琼嫡子袭爵”这样的废话吧。
三、从中宗神龙年间制书看秦琼后代情况
《唐会要》缘封杂记收录了神龙二年的一份制书:
神龙二年(706)七月十四日制:功臣段志元、屈突通、萧瑀、李靖、秦叔宝、长孙顺德、刘宏基、宇文士及、钱九陇、程知节、庞卿恽、窦悰、苑君璋、李子和、张平高、张公谨、梁恪仁、安修仁、秦行师、独孤卿云、苏定方、李安远、郑仁泰、杜君绰、李孟尝等二十五家,所食实封,并依旧给。
可见,直到神龙二年(706)(一说神龙元年)的时候,秦琼的后代还可以享受秦琼那700户实封。请注意,保留爵位,未必能保留实封(朝廷有各种理由削除封邑),但保留实封,必然会保留爵位(因为朝廷在削除时,是先削封邑,后削爵位)。秦琼的后代,直到神龙二年还能享受实封,可见,直到神龙二年,秦琼的后代还在继承胡国公的爵位。
以上是我对秦琼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2019-04-01 16:14:26 -
唐朝初名将秦琼和程咬金要论人品,武艺,战功肯定是秦琼各方面都比程咬金要高一头。但是为什么凌烟阁上程咬金却在秦琼之前,而语他获封世袭国公,秦琼的国公确不能世袭呢?世袭国公子孙后代所受的福荫可比普通国公大多了。根据史料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秦琼久战成疾,后未立新功
据史书统计,秦琼大小战役共经历了200余次,而且秦琼每次打仗几乎都是打头阵,当先锋。刀尖上添血,先后多次受伤,年轻力壮时没有显现,年老时逐渐显现。每次生病时他自己都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儿百余震,屡受重伤,前前后流的血能都要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自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厚,秦琼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再也没有领兵作战。直到贞观十二年去世。有史料记载他受封翼国公的时候也是李渊在位时。参加玄武门事变的主将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的说秦琼是开国之重臣,但却不是拥立李世民称皇帝的大功臣。
二、三朝元老程咬金的战斗能力肯定比不上秦琼,但是老程身体好,福大命大,墙穿胸而不死,活的长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徐茂公这个老神仙,就数他了。唐朝成立后,程咬金封宿国公也不是世袭国公,贞观十一年也就是秦琼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改封程咬金卢国公,子孙世袭,之后程咬金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军事力量他都有管辖权,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他有多么信任。
唐太宗去世后,程咬金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护卫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守卫了三个月。也就是说李世民临死这前最信任还是程咬金,太子李治最信任的也是他。武则天专权因受奸佞副将的欺骗的私分战争缴获的财宝,杀战俘,被朝臣弹劾罢官回家养老才躲过武则天对老臣的追杀。
三、秦琼不愿参加玄武门政变
秦琼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价值观很正的武将。当他得知让他参加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他是不会顺从听命。魏征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良臣,但是不是忠臣,他只会忠于江山社稷和国家,而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动摇江山社稷和国家基业,这也包括他的上主公李世民”。他因此以有病拿不动兵器,上不了战马而推辞了玄武门政变。所以李世民对他有意见,考虑到秦琼的过往开国功劳在凌烟阁上安排他个位置,第二十四位。这已经是照顾秦琼了。至于以后李世民当皇帝重封功臣就没有秦琼的分了,程咬金凭借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再立新功被封为世袭卢国公是理所当然。
2019-02-27 17:11:05 -
唐制,爵位分为三等。
比如,一等公,就是与国同休。其实就是清代的世袭罔替。子孙不犯谋反罪,就永远是一等公爵。
二等公,就是世袭,属递降爵,袭爵一次,降低一个大等级。比如父亲是二等国公,第一次袭爵就是郡公,第二次县公,第三次县侯,第四次县伯。如果没有特殊功劳,之后除爵。也就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当然,因为李世民不断在清洗李渊旧部,所以爵位并没有真正如此传承,如何继承主要看皇帝喜好。
三等公,就是不世。个人终身爵。不能传递于子孙,身死除爵。
在这里,程咬金封爵卢国公,属二等,嫡长子程处默应降郡公,但程咬金活到了77岁,又不怎么参与政治,所以李世民李治武则天都在不断加封作为政治吉祥物,因此他的三个嫡子都封公爵。次子尚公主,县公。幼子郡公,这与三个嫡子各有功勋有关。
秦琼不一样。儿子资质普通,而且秦琼死得太早,贞观12年就死了,所以秦琼后面被李世民追封为胡国公。其子秦怀道14岁继承,受封历城县公,属降爵二等。
2019-02-25 12:35:16 -
其实只有三点1秦琼的爵位是李渊给的,不是李世民给的。2玄武门之变秦琼没参加,李世民登基后,秦琼没立什么功劳就死了。3李世民登基后,对于李渊封的很多爵位和大臣都有打压,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李世民还是属于兵变上位。
2021-01-04 09:19:36 -
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这个观点,认为秦琼的胡国公爵位没有世袭。这是不可能的,秦琼的胡国公爵位肯定世袭了,只是由于史料的缺失,史官不知道秦琼嫡子的姓名而已。
一、从唐朝诏令看,在有嫡子的情况下,爵位自动继承
根据《唐令拾遗》封爵令记载:
公侯伯子男,身存之内,不为立嫡。亡之后,嫡袭爵,庶子听仕宿卫也。袭爵嫡子无子孙,而身亡者国除,更不及兄弟。
从封爵令的内容来看,只要秦琼有嫡子,而这个嫡子又没犯什么事儿,那么,秦琼去世后,他的嫡子按照封爵令,自动袭爵。
二、从墓志情况看,秦琼是有嫡子的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墓志信息来看,秦琼至少有三个儿子:
秦()道(墓志阙字),嫡子,官至右卫左郎将;
秦怀道,官至常州义兴县令;
秦善道,官至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
之所以说秦()道是秦琼嫡子,主要是根据《全唐文补遗》第6辑收录的《大唐故胡国公嫡孙许州鄢陵县丞秦府君(利见)墓志》,志主秦利见,是秦琼的嫡孙,据此,他的父亲秦()道,就是秦琼的嫡子。而秦()道做官做到右卫左郎将(正五品上),可见属于正常发展,没犯什么大事儿。
因此,在有封爵令作为制度依据的前提下,在秦琼有嫡子的情况下,秦琼的嫡子秦()道必然继承秦琼的胡国公爵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两唐书之所以没有记载秦琼后代袭爵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资料缺失,查不到秦琼嫡子的姓名,总不能写一句“秦琼嫡子袭爵”这样的废话吧。
三、从中宗神龙年间制书看秦琼后代情况
《唐会要》缘封杂记收录了神龙二年的一份制书:
神龙二年(706)七月十四日制:功臣段志元、屈突通、萧瑀、李靖、秦叔宝、长孙顺德、刘宏基、宇文士及、钱九陇、程知节、庞卿恽、窦悰、苑君璋、李子和、张平高、张公谨、梁恪仁、安修仁、秦行师、独孤卿云、苏定方、李安远、郑仁泰、杜君绰、李孟尝等二十五家,所食实封,并依旧给。
可见,直到神龙二年(706)(一说神龙元年)的时候,秦琼的后代还可以享受秦琼那700户实封。请注意,保留爵位,未必能保留实封(朝廷有各种理由削除封邑),但保留实封,必然会保留爵位(因为朝廷在削除时,是先削封邑,后削爵位)。秦琼的后代,直到神龙二年还能享受实封,可见,直到神龙二年,秦琼的后代还在继承胡国公的爵位。
以上是我对秦琼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2019-04-01 16:14:26 -
我先堵住“阴谋论”者的嘴!秦琼的爵位得到世袭待遇了,他的儿子秦怀道袭爵“历城县公”。至于秦琼的“国公”到儿子那里怎么就“缩水”为“县公”了?我认为一是正常的“减等世袭”,或者史料遗漏了秦琼的嫡子。
总有人喜欢过度解读历史,搞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比如我见过很多文章,一直试图寻找“李世民对秦琼不公,甚至打压”的证据。借着这个提问,我来一次“反手一耳光”。
估计有人会对我的说法提出质疑:“历城县公”是秦琼的父亲秦爱的爵位,这说明秦怀道继承的是爷爷的爵位,而不是父亲秦琼的“胡国公”爵位。
这个说法不妥,其一,古代爵位正常情况下只能父子承袭,不能隔代传承,除非儿子死在父亲之前,国家可以特批;其二,秦爱的“历城县公”爵位是“吹出来”的,他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爵位。
史书上没有秦爱的传记,但很幸运,我们得到了他的出土墓志铭,从墓志铭记载我们得知了秦氏家族的大致轮廓:
秦氏先祖可以追朔到东汉名将秦彭,是一个名门望族。秦琼祖上四代人都在北朝为官,秦爱曾经是北齐咸阳王斛律武都的记室参军(五品)。北齐被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后,秦爱和父亲秦方太一起隐居于老家历城。
隋文帝代周时,各股势力涌动,有人曾经试图拉拢秦爱出山,但秦爱选择了远离政治,一直到隋炀帝大业十一年病逝于家中。
可见,秦爱此人性格相对保守,在看不清天下大势的情况下他宁可选择隐居自保,也绝不随便冒风险。请问这么一位碌碌无为的北齐官员,北周和隋朝凭什么授予他“历城县公”爵位?
墓志铭交代得清清楚楚,秦爱受惠于儿子秦琼的功业,于武德八年得到了唐朝的追赠:上轻车都尉。请注意,“上轻车都尉”不是爵位,而是闲散官,大白话就是领一份工资不干活的荣誉职务。
李世民登基后的贞观元年,为了表彰秦琼,又给秦爱“赠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上轻车都尉如故。”
假如秦爱头上顶着“历城县公”这顶大帽子,远比这些追赠的名号重要得多,墓志铭里不可能不提及。
因此,说秦怀道从爷爷秦爱那里袭爵“历城县公”完全是胡扯蛋!天下文章一大抄,有人这么说了,居然有一群人跟着瞎吆喝。
那么,秦琼是“国公”,秦怀道为何减等为“县公”?同样是开国功臣的程咬金,他的儿子咋就能继承“国公”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秦怀道正常“减等世袭”
古代爵位的继承各个朝代都有差异,比如唐朝的爵位继承,就有“世袭”、“减等”和“荣身”。
所谓“世袭”就是父子世代相传,当初李世民曾经想将功臣们分封到各地,恢复类似西周的分封制度,后来遭到反对而未能执行。
所谓“减等”,就是在世袭的基础上,对爵位的等级实行逐代降等,可以减一等,也可以减二等甚至三等,直至数代后废除。
所谓“荣身”就是仅限于本人,不得世袭,有效期短。
唐朝爵位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九等,从“国公”到“县公”足足减了二等。可是程咬金为何就没被减等呢?
史书并未交代,或许程咬金在贞观年间又有新的功劳,属于外加恩。李世民即位后,秦琼由于健康问题早早退休了,而程咬金却一直工作到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秦琼都没等到“凌烟阁功臣榜”出台就去世了,程咬金一直活到麟德二年,比秦琼晚去世27年。
当初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时,是程咬金奉遗诏,率飞骑军护送太子李治回京即位,并在左延门外执掌护卫三个月不下朝,就凭这份功劳,李治给他一份加恩也不足为奇。
其二,袭爵“国公”的嫡长子史书未记载
唐朝开国功臣的后代,大多数逐渐沦为平庸,能留下事迹的非常少,更不用说有单独的传记了。这就导致很多爵位的传承细节不为后人所知,甚至这些后人的名字后人都搞不清楚了。
比如秦琼,如果不是秦怀道的墓志铭被发现,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秦琼有这么个儿子。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秦琼的墓志铭,所以他有几个儿子尚是个谜。
秦琼去世时,秦怀道才13岁,由此推论,秦怀道也不大可能是秦琼的长子,也应该不是秦琼唯一的儿子。
那么,是不是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秦怀道的哥哥继承了秦琼的“胡国公”爵位,秦怀道加恩额外受封“历城县公”呢?这种例子当时非常普遍。
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是比较大的,史书失于记载,或者记载错误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程咬金的长子,在新唐书里的名字叫“程处默”,在程咬金的墓志铭里叫“程处嗣”。
别说这些“小人物”的名字记载不清,大人物名字搞不清的都不稀罕,比如明穆宗在史书里叫“朱载垕”,可史学家考证的结果却是“朱载坖”。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所谓“秦琼的爵位没有得到世袭”不值得大惊小怪,应该是正常世袭了,只是史料缺失而已,千万不要过度解读!或许等哪一天秦琼的墓志铭被发现,一切就水落石出了。
2022-02-10 12:27:24 -
秦琼是李渊做皇帝时就被封为翼国公,玄武门之变时秦琼保持中立,李世民继位后将秦琼的封号降为胡国公,凌烟阁二十四臣,唐王朝第一战将秦琼名列第二十四位。所有国公封爵都有封地食邑,秦琼只有三百户还是虚封,所以其长子降爵就非常正常了。
2022-06-16 19:40:56 -
程咬金和秦琼都是唐朝著名的开国将领。秦琼甚至作为门神被人们流传了下来,程咬金豁达的性格及他的三板斧也闻名天下。不过为什么同位国公,秦琼却不能世袭?这就要说到秦琼与程咬金的不同了!
1.忠臣与良臣的不同
单纯若论开国战功,他们都曾经跟随着李世民征战天下,同样都是劳苦功高。同样都被李渊封为国公,秦琼是翼国公,程咬金被封为宿国公。不过程咬金世袭的国公不是宿国公,而是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为其封的卢国公。玄武门事变中,秦琼并没有参与其中,秦琼与程咬金都为忠臣,不过秦琼是忠臣中的良臣,他是忠于国家,而程咬金是忠于李世民,因此秦琼不可能冒着国家分崩离析的风险,帮助李世民夺皇位。程咬金才是李世民真正心腹之人。李世民后加封程咬金卢国公可以世袭。
马上秦琼
门神尉迟敬德与秦琼
2.国朝影响力不同
秦琼由于久经沙场,早已疾病缠身。参与朝事不多,国朝稳定下来后,贡献就更少了。同时秦琼的儿子说实话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这样秦家的影响力就更低了。
而程咬金看着率直,却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他有极其敏感的政治头脑(宣武门事变果断拥护李世民,李世民去世后又果断支持李治)。一个将越来越无影响力,一个又是投靠自己的聪明人,李世民心中肯定有杆秤的。
画本程咬金
因此,综上原因,秦琼是不得李世民真正青睐的,因此不得世袭国公!
2019-02-28 14:54:02 -
在研究唐朝功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令人疑惑的现象,就是秦琼这个人的待遇,原本秦琼可以说也是唐朝开国的重要功臣,其在建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对秦琼的一些人事安排,以及后来的一些待遇,都比同时期的其余功臣相对差一些。
最明显的就是,秦琼和程咬金,都曾被李世民封为国公,可是他们的子孙爵位情况却十分特殊,程咬金的儿子世袭了程咬金的爵位,而秦琼的儿子却没有继承秦琼的爵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秦琼与程咬金的爵位继承情况
至于秦琼前期的那些功劳我就不需要说了,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我就说一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的一些人事变动,以及后来的安排就行了。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开始呈现一种半隐退的状态。
很多人都觉得秦琼当时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才开始半退休的,其实身体不好应该占据一部分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并不是身体不好,我们会在下边进行分析。秦琼于贞观十二年去世,去世时被追封为徐州都督,在世时的职位是左武卫大将军,属于正三品官衔。
秦琼去世后,李世民还专门派人去坟前修建了几个石头人马,目的是为了突出秦琼的功劳巨大,此外,在秦琼去世后的第二年,李世民又封了秦琼为翼国公,意思也就是说秦琼的最高爵位其实是翼国公。
按理来说,这个爵位应该是可以世袭的,因为同时期的其余官员爵位都得以世袭,可是最后秦琼的儿子秦怀道并没有继承秦琼的爵位,而是继承了秦琼父亲历城县开国县公的爵位,这就让人有些不解了。
与秦琼儿子情况相反的是,程咬金在早期被李世民封为宿国公,后来又改封为卢国公,但是程咬金的儿子程处默继承了程咬金的卢国公爵位,明明程咬金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也曾犯过错被李世民贬官,可是为何最后的待遇却比秦琼要高一些呢?
为何程咬金与秦琼的待遇不同
我们在综合对比了程咬金与秦琼两人的生平事迹之后,会发现两人有3个不同之处,第一个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程咬金有过战争记录,而秦琼是没有的;第二个是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十分积极的表现,而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特别积极表现的记载,甚至关于秦琼有没有参加过玄武门之变,在史料中都是有些矛盾的;第三点是程咬金在建立唐朝之后,又陆续娶了几个老婆,生了一些孩子,而秦琼没有娶老婆的记录,也没有生孩子的记录,甚至连秦琼的儿子秦怀道,究竟是嫡子还是庶子,秦琼是不是就只有这一个儿子,在史料中的记载也是有些模糊的。
结合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就可以大概分析出来秦琼爵位不能世袭的主要原因无非也就是三个而已: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秦琼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一直处于半隐退的状态,所以在李世民一朝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自然李世民对秦琼的一些任职或者册封就要比程咬金低一些。
我们结合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来看,秦琼排在最后一名,肯定也是和他在李世民一朝的建树不多,有一定的关系的,不管他在李世民之前,有过多少功劳,毕竟李世民作为皇帝,更加看重的还是辅佐自己时秦琼建立的功劳,而非辅佐李渊时建立的功劳。
唐朝时期的国公是分为可世袭以及不可世袭两种的,因为后来秦琼的儿子秦怀道没有继承秦琼的爵位,我们可以推测,秦琼的这个翼国公的爵位,很可能是不能世袭的那种,毕竟这是死后一年李世民才加封的,所以不可世袭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点就是关于玄武门之变的问题,前边说过,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就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选择半隐退了,一隐退就是12年,要是真的身体特别不好,达到必须隐退的程度了,我觉得秦琼似乎也没有办法活12年,并且从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功劳,也是有待考证的,至少可以说没有类似于尉迟恭、程咬金等人那么积极明显的功劳,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可能秦琼当时处于一种比较中立的状态,没有十分积极去支持与响应李世民。
既然没有积极响应李世民,那么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对于这种曾经不够忠诚的行为来说,就有可能会进行责任追究,所以秦琼很聪明选择隐退,这样手里没有实权,就不容易被李世民收拾了。
也同样是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不够积极,所以李世民后来对程咬金等人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封为国公爵位的了,而秦琼是死了之后才追封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世袭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涉及到秦琼的子孙情况了,秦怀道究竟是秦琼的嫡子还是庶子,我们都搞不清楚,所以根据推测来看,很大可能性秦怀道只是秦琼的庶子或者是养子而已,因为在古代的爵位世袭,是需要嫡长子才能世袭父亲当时的爵位的,庶子或者其余的儿子是不能继承父亲爵位,只能被降级来进行封赏。
程咬金的嫡长子是程处默,所以嫡长子继承了程咬金的卢国公爵位,其余的儿子也是被封为低于国公的爵位的,秦怀道继承的是秦琼父亲的历城开国县公的爵位,也比较符合庶子继承的制度。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推测,其实秦琼没有嫡子,因为后来没有娶更多老婆,并且身体毛病比较多,所以没有办法像程咬金那样生那么多孩子,这也是秦琼爵位没有被世袭的主要原因。
结语
虽然秦琼的爵位最后没有得以世袭,但是并不影响秦琼在唐朝历史上的那些贡献,当然了,我们也应该理智看待秦琼的那些功劳,不能被一些演义的过分强化而麻痹了双眼,应该根据正史来客观评价秦琼这个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2020-09-29 15:36:58 -
这说法是错的!秦琼的儿子有继承爵位的,反倒是程咬金的儿子无爵位可继承,因为程咬金在征讨吐蕃的时候犯了错误而被撸掉了爵位。
秦琼跟程咬金的封爵都属于二等封爵(整个大唐帝国就没封过一等公),这种封爵的方式每继承一次都会降级一次,按着这种次序如果后代没能继续立功那么到第五代就没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所有大唐臣子只有秦琼享有此待遇),秦琼死后他的爵位由其幼子秦怀道继承(秦琼长子秦怀玉为驸马,有自己的封爵,不需要继承)。
程咬金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程咬金本来也是可以世袭爵位的。但是却因为副总管王文度矫诏一事被连坐,最终被罢官夺爵,自己失去了爵位儿子自然没法继承。
显庆元年(656年)八月,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结果副总管王文度跟大先锋苏定方不合,王文度嫉妒苏定方战功卓越,便对程咬金宣称自己有皇帝密旨,程咬金信以为真,对王文度所言是句句听从,最后导致唐军出兵西线劳师无功,还屠城恒笃城,造成非常恶劣影响。回朝后王文度因矫诏被诛杀九族,程咬金由于是主帅,则犯有不辩忠奸的错误。
2019-03-19 10:05:56 -
中隋唐演义的毒很深了吧,秦琼一开始不是跟随李世民的,半路出家跟随的李世民,对于李世民来说,秦琼并不算他的嫡系亲信,在加上玄武门之变,秦琼是反对的,他也并没有参与,而且秦琼死的也早,凌烟阁排名时秦琼已经过世了,这也是秦琼排名靠后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秦琼战功摆拿,凌烟阁都进不去。隋唐演义中把李建成写成鬼一样的,可历史中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一直在外统兵打仗,唐朝一多半江山是李建成打下来的,李建成的军功比李世民高,后来被立为太子,李建成才转入幕后,才有李世民出征,而且李建成作为太子监国处理政务,都是被当时认可的,可以说李建成能力很强。魏征建议李建成除去李世民,李建成念及兄弟之情,不认为李世民会杀他,结果不仅自己,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李世民杀的一个不剩
2019-02-26 16:43:44 -
秦琼的存在就是在“打李世民的脸”!
程咬金和秦琼均是唐初名将,而且两人关系不一般:两人都曾在李密手下担任“内马军骠骑将军”一职,属于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李密败亡后,两人又同时加入了隋将王世充的队伍;之后,两人又都觉得王世充这个人“多诈”,靠不住,便伙同吴黑闼、牛进等将军跑了。
叔宝薄世充之多诈,因其出抗官军,至于九曲,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等数十骑西骑百馀步,下马拜世充曰:“虽蒙殊礼 不能仰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于是来降。——《旧唐书·秦琼传》
就这样,兄弟二人投降了唐军,并且分别担任了秦府左(右)三统军(约正四品)。武德九年(626年),二人又随李世民一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是变后,这哥俩又各“拜左(右)武卫大将军” ,共同负责京城的防卫工作。
可以说,自二人在李密处相遇到“玄武门之变”后止,秦琼和程咬金几乎是处于同一起跑线,官阶相似,品阶相似——也难怪类似《隋唐演义》的演义小说里会专门把这两人放到一起了。
不过,二人的分野很快出现。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情加重。对此,秦琼也坦诚地讲: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馀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可见,秦琼如此鞠躬尽瘁,确实是对自己的身体损害极大。
最终,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逝,被“赠徐州都督,陪葬邵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改封胡国公”,但奇怪地是,史书并无秦琼子嗣“嗣爵”的记录,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
另一边,程咬金的人生却继续开挂,他硬生生的“熬”死了李世民,活到了高宗李治的麟德二年(665年)才“薨”逝,享年76岁,这在古人里已经是十分长寿了。
程咬金不仅自己活的风光,他的子嗣们也是有福之人——其长子处默,“袭爵卢国公(程咬金生前的爵位)”;次子处亮,“以功臣子尚太宗女清河长公主,授驸马都尉、左卫中郎将”;少子处弼,“官至右金吾大将军”……
两相对比,真是云泥之别!
那为什么秦琼死后,连个嗣爵的人都没有呢?
这件事极有可能和李世民有很大关系!
秦琼是一员猛将,但他身上还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他的“孝”。
这一点不光在《隋唐演义》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正史之中亦多有着墨。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程人(今山东济南)”。隋炀帝大业年间,秦琼曾经在名将来护儿帐下任职。
有一次,秦琼的母亲病逝,来护儿就专门派人吊唁。部下对此不解,说军队里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了,没见你关心,你怎么如此关心秦琼呢?来护儿回答说,秦琼是个猛将,只有这样才能拉拢他。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折射出秦琼的孝顺是很出名的。
叔宝丧母,护儿遣使吊之,军吏怪曰:“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秦琼传》
秦琼的“孝”就个人而言当然是高尚的情操,但放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就大相径庭了。
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派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琼与宋金刚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在美良川地区大战,“邀击,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
是战,秦琼“功最居多”,没想到却受到了高祖李渊的“越级奖励”,“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有没有发现,李渊的用词特别的“肉麻”,连“朕肉”这样的词汇都用上了,这不像是说给秦琼的,倒像是说给李世民的,对不?再者,李渊要奖励秦琼完全应该通过他的上司李世民,何以自己亲自褒奖呢?
这里面其实暗含玄机。
就在不久前,民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静因“莫须有”的谋反之罪,被李渊斩杀。
刘文静是李渊晋阳起兵(617)的主谋之一,就是他联络李世民和晋阳宫监裴寂促成此事。然而,两年多的时间里,裴寂就因与李渊“有旧”,没什么功劳却处处位居刘文静之上。要知道 ,无论是北上突厥为大唐拓展外交空间,还是跟随李世民参与霍邑之战、长安之战,刘文静都为大唐立不世之勋,远比裴寂要强太多。如此比较,刘文静内心失衡也是情有可原,这跟谋反就是两码事吗?
因此,当李渊要治刘文静“谋反”之罪时,李世民坚决反对并“为之固请”,但李渊还是听裴寂的“永诀后患”之辞将其斩杀,“籍没其家”。
秦王世民为之固请曰:“昔在晋阳,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悬隔,令文静觖望则有之,非敢谋反”。——《资治通鉴·唐纪三》
本质上讲,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党羽”,李渊此举意在“敲山震虎”,提醒李世民不要为自己谋求势力,也为太子李建成“扫雷”。是后,父子二人内心难免会产生隔阂。
秦琼有“孝子”之名,又立有军功,是以,李渊便通过奖励秦琼的方式,委婉的表达缓和父子关系的意愿,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李世民接纳李渊的这种委婉表达了吗?我们不得而知。那李世民会看秦琼不顺眼吗?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史书上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
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辙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劈易,太宗以是益重之。——《旧唐书·秦琼传》
李世民每次出征打仗,看到敌方队伍里有人“耀武扬威”,就把秦琼派出去,难道他就不怕秦琼被对方干掉吗?况且,李世民军中只有秦琼这一员猛将吗?程咬金呢?尉迟敬德呢?他怎么不用,老是用秦琼……这分明就是看秦琼不顺眼,对不对?
还没完!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其后又“逼迫”李渊逊位后就一直对李渊深为不满,甚至于自己去九成宫避暑时都把李渊留下,“晾”在一边。处于此种心态下的李世民看见一个“大孝子”秦琼在眼前晃来晃去, 你觉得他会否觉得秦琼是在反衬自己的“不孝”?
如此看来,李世民对于秦琼的“不满”应该由来已久。
对于古人而言,“嗣爵”是大事,但匪夷所思的是,秦琼死后,无人操心秦琼后代的“嗣爵”问题,好朋友程咬金没有提,房玄龄等一众大臣也没有人提,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关心,就像秦琼这个人不存在一样……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秦琼和李世民的关系并不好,大家心知肚明遂不想触这个“霉头”。
上面讲了“自上而下”的“嗣爵”问题,还有一种“自下而上”的情况,即,如果秦琼有子嗣,可以向朝廷说明并申请“嗣爵”,这本身并不违规,也为朝廷所认可。
案唐时的爵位制,秦琼的“胡国公”之位是“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待遇极高。所以,除非秦琼的家境比这还强,否则这就是一块“大肥肉”!秦琼的子嗣怎么可能拒绝的了呢?想想房玄龄死后,其两个儿子为其爵位而“打斗不止”的情况,就更加说明爵位这个东西的“含金量”。
如此看来,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秦琼没有“子嗣”,即便有,也为“女子”无法嗣爵——出现此种情况要么是秦琼先天的问题,要么是他在战斗中伤到了下体。当然,笔者不能乱说,大家看下图唐阎立本的凌烟阁画作,注意其中的秦琼是没有胡子的,而且看起来像个女人,这跟其他二十三位“胡子拉碴”的名将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从今天出土的墓志铭来看,秦琼有一个名叫秦怀道的儿子,但他到底是秦琼亲生的,还是过继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秦怀道是亲生,那朝廷为什么不直接让其“嗣爵”,或者其主动申请呢?
另外,如果你用非“亲生”的儿子,比如“叔侄”,你过关的可能行就比较小,毕竟,秦琼和李世民的关系在哪摆着呢。
不过,李世民还是顾及群臣感情,要“装一装”,于是贞观十七年,秦琼画像被“图形于凌烟阁”,位列倒数第一!
小结
总起来看,秦琼是个悲剧性人物,身为猛将他为大唐浴血奋战,立下了不锈功勋,但却由于疾病困苦而无福消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了“胡国公”的爵位,死后竟然无人“嗣爵”。这个大英雄也真是令人怜爱。
还能说什么呢?也只能希望,他来生的运势会好一些吧……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
2021-10-24 21:04:12 -
程咬金和秦琼是妇孺皆知的两位大英雄。
人人都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两肋插刀——秦叔宝”。两个人还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他们辅佐李世民跟随李渊打下江山,然而论功行赏时,秦琼的国公不能世袭,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却传给了儿子。
秦琼和程咬金的性格决定他们对兄弟阋墙的态度。
秦琼是帅才,程咬金是将才。在贞观之变前,秦琼的名声和功劳大过程咬金。
可是贞观之变后,秦琼逐渐隐退。程咬金继续攻城拔寨,建功立业。程咬金的功劳大过了秦琼。
秦琼“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九州三十六府,威震华夏半边天,神拳太保秦琼秦叔宝”。秦琼奉行忠孝节义,这个优点在江湖中,被推崇。但是在官场中,就有点食古不化,显得有点迂腐了。
李世民和兄弟之间的矛盾,最后用武力解决。秦琼虽然参与了宣武门之变,但是未必赞同这个做法。所以宣武门之变后,秦琼逐渐进入养病模式。
秦琼和程咬金的功劳在贞观之变后拉开了距离。
程咬金的脑瓜灵活,他没有什么思想束缚,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计较手段。
当初,秦琼也看不惯王世充的所作所为,但是他没想过离开,怕落下不忠不义的名声。还是程咬金对秦琼说:“王公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不过是老巫婆,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秦琼才坚定了离开王世充的决心。
程咬金发现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不利,他对李世民说:“大王被剪除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我有死而已,希望您能快些自保!”这些话令李世民把程咬金当作心腹。
玄武门之变,程咬金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官拜太子右卫率,随后又迁升为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
武德九年(626年),《旧唐书·秦琼传》记载: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秦琼和程咬金分别拜左右武卫大将军,二人平起平坐。
不久,秦琼生病了。大家觉得蹊跷,就问道:“将军昨日还有虎猛之姿,今何以病恹如老翁”。秦琼解释:“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宣武门之变后,秦琼再无功绩。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逝,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琼的儿子没有继承秦琼的爵位。而是继承了秦琼父亲的爵位。
秦琼称病后,程咬金继续建功立业。
程咬金依旧龙精虎猛,继续征战,先后任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实授食邑七百户,子孙世袭。不久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643年,程咬金位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九名。同年,程咬金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宫城北门驻军,加镇军大将军。其官职高于秦琼。
秦琼早早就开始养病,程咬金年老致仕。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其子继承国公爵位。
李世民之所以忌惮秦琼是因为他重情重义。
李世民之所以不再重用秦琼,不让秦琼的爵位世袭。有两件事,两个原因。
第一件事,李世民执意杀单雄信。
单雄信被罗成生擒。秦琼请求李世民放过单雄信,李世民答应了。第二天,李世民派秦琼去催收军粮。趁此机会,李世民杀了单雄信。
第二件事,李世民诛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李世民知道,这两件事,是秦琼心里的槛儿,他很难迈过去。因此不再重用秦琼。
一个原因是,秦琼在兄弟中的影响力太大,李世民不得不防。
第二个原因是,大局已定,不用秦琼冲锋陷阵了。
李世民是一个不错的皇帝,没有诛杀功臣,秦琼结局已经很好了。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2021-06-18 10:50:46 -
随着隋唐演义等小说的广泛流传,再加上秦琼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门神,是以隋唐之际的名将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不过熟知归熟知秦琼程咬金俩人生前死后的待遇荣辱却是千差万别,比如题主所提的国公爵位,程咬金可以世袭,而秦琼却不可以,这其中隐藏在什么隐情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国公,古代爵位基本遵从公侯伯子男基本框架,而国公就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属公爵第一等。这种爵位是公爵的变种,在北周时期才开始设置,之前也存在只不过并不确指爵位。他的地位等同于郡王或者比郡王低一点。
明白了国公的等级就可以知道国公的尊贵了,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国公也一样,而秦琼的国公爵位和程咬金的国公爵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同样是国公一个可以世袭,惠济子孙后代,另外一个却不可以。
其实若论开国战功,秦琼的功劳不比程咬金低,他不能世袭原因就在于关键时刻秦琼选择了明哲保身。
我们都知道李渊登基后,皇位继承人并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哥哥,李世民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才登基为帝的。而在这场关于帝国走向的抉择时,秦琼选择了中立,魏征评价秦琼时说过一句话,他说秦琼是国之栋梁,是社稷之臣,其意就是秦琼效忠的是大唐,并不是李世民个人。
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时是怎么选择的呢?坚决拥护李世民发动,并且当急先锋,从这可以看出程咬金效忠的是李世民。投桃报李对于这样的效忠之人,李世民给予了回报,他在后来特意改封李渊赐予程咬金的国公封号,改封程咬金为卢国公,子孙世袭。秦琼由于没出力,李世民对于他没有特别封赏。
之后程咬金步步高升掌管实权,后来更是辅佐太子李治,秦琼由于多病渐渐被冷落。
若你是李世民你会怎么对待二人呢?
2019-03-04 11:17:06 -
秦琼和程咬金,从小一起长大的,秦琼的母亲过生日,在贾家楼,磕头,歃血为盟,一共46人,人称46有,魏征老大,秦琼,是老二,徐茂公老三,程咬金,是老四,以后秦琼,和程咬金,和46有,投奔瓦岗山,程咬金,在瓦岗山比武,程咬金,己斧子半。哪下,小霸王,翟让,以后大家上冈山,程咬金做了瓦岗山,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秦琼是兵马大元帅,以后,冈山散将,程咬金,和秦琼,宫保唐朝,程咬金被封,为鲁国公,长寿鲁王,丽宝,唐朝好几代,还经过了武则天执政时代,程咬金,粗中有细,有勇有谋,是一员福将,每当唐朝出现,危机,程咬金,都有他的身影,唐朝的历史事件,重大事件,程咬金都经历了,他是唐朝开国元勋,太子李治,高宗,执政,加封,上金店,不参拜皇上?走了,不用告诉你一声,程咬金的大斧,上官君王不正,下关文武不中,有免死金牌,世袭的王位,和公爵,因为程咬金功劳太大了,而秦琼,他的儿子秦怀玉,被召为驸马,老秦家,到了秦琼孙子,秦英,这辈儿,武则天,做了女皇,秦琼的孙子,秦英,反对,被他的舅母,也就是武则天,给杀了,书上是这样写,秦英的父亲,富马,秦怀玉,征西,死在战场,所以说,老秦家,一门忠烈,没有程咬金,混的好吧!这就历史的待遇,人生的不同,谢谢大家
2019-04-08 23:14:33 -
按理说李唐的天下没有秦琼程咬金是不行的,但愚人有愚人的好处。没有秦琼根本不存在李世民的人才,但程咬金可是关健人物。守瓦岗灭王世充帮李世民夺取天下,玄武门事变关健人物。傻人有像福!尉迟恭更是程咬金的功劳?
2019-03-20 19:19:06 -
谢邀。其实历史原因很明显。一是秦琼投诚的是李渊。老程投诚的是李世民。宣武门之乱秦琼采取了中立。二是李世民执政时期,秦琼一直卧病未立功。老程一直陪伴李世民,肯定功劳交情都要高于秦琼!。历史很客观,李世民是明君,不会好坏不分的。
2019-02-28 10:01:25 -
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功绩不够呗
秦琼前期很猛,立功无数,但不是在李世民麾下。
等到了李世民麾下后,立功不够只能排老末了。原因有三。
一是李世民收下猛人多,总的立功机会就那么些,能抢到的就少了。
二是到李世民麾下时已经过了自己都巅峰期,一身伤病,还没跟李世民干多久呢,就得病退养老了,没有新功劳。
三是玄武门之时没有突出功绩,可能是混在大部队中,也可能是守着秦王府,反正历史没明确记载。
秦琼已经很幸运了,至少在民间文化中有不俗位子。
2022-08-20 17:23:04 -
秦琼忠于的是大唐皇帝李渊,他虽然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并没有为李世民称帝立下片瓦之功,李世民称帝后他也是通过称病来自保,李世民能封他一个国公也算待他不薄了。
2021-10-06 12:46:50 -
起秦琼和程咬金,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而且也都知道秦琼比程咬金厉害多了,程咬金传说就会三斧半,虽说有些夸大也间接说明了他半瓶水的水平,但秦琼不同,他可以说是勇冠三军。程咬金一直都是跟在秦琼后面打个酱油之类的,秦琼一直都是程咬金大哥级的人物。
但是为什么凌烟阁上程咬金却在秦琼之前,而且他获封世袭国公,秦琼为普通国公呢?世袭国公子孙后代所受的福荫可比普通国公的大太多了。根据史料,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包括三个原因。
一 秦琼久战成疾,后未立新功
据统计,秦琼大小战役共经历了200余次,先后多次受伤,年轻力壮时没有显现,年老时逐渐显现。每次生病时他自己都说\"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自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后,秦琼逐渐淡出了政治的舞台吗,再也没有领兵作战。直到贞观十二年去世,史料鲜有记载他的事迹。在受封翼国公的时候也是李渊在位的时候,参加玄武门事变的主将名单上也没有他的名字。秦琼可以说是开国之重臣,但却不是拥立李世民称皇的大功臣。
二 三朝元老程咬金,唐朝第一大寿星
程咬金在战斗能力上肯定比秦琼弱一大街,但是他胜在身体好,活得长久。凌烟阁24功臣,除了徐茂公这个老神仙外,估计就是他了。演义中的程咬金直率、粗狂,实际上他是个很聪明、圆滑的一个人。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数次升迁。
唐朝成立后,程咬金封宿国公也不是世袭国公,贞观十一年也就是秦琼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改封程咬金卢国公,子孙世袭,之后程咬金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军事力量他都有管辖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他的信任。
唐太宗去世后,程咬金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守卫了三个月。也就是说李世民临死之前最信任还是程咬金,太子李治最信任的也是他。后来武则天专权,大肆屠杀功臣,但是程咬金却可以明哲保身。从这就可以看出程咬金智商、情商之一流。
三 良将秦琼难为杀兄弑弟之事
《旧唐书》记载秦琼在来护儿手下时,秦母忽然病故,来专门派人去秦家吊丧,当时秦琼还是个很小的官,有人问来护儿为什么?他说“秦琼勇悍有志气,必将自取富贵,岂可以卑贱处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琼是个道德水平很高,价值观很正的一个人。如果你说让他去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他是做不来的。魏征对他的评价可以说一针见血“说他是一个良臣,但是不是忠臣,他只会忠于江山社稷和国家,而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动摇江山社稷和国家基业,这其中也包括他的老大李世民”。
2020-03-16 20:47:23 -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现象,同时期的开国功臣,只要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其子孙都能袭爵,但是秦琼却是一个例外,他的爵位并没有被传下去。而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在两唐书中并没有记载秦琼有没有后人。按理说,秦琼这样的大功臣,不可能没有娶妻,应该不至于没有子嗣。当然现在出土的墓志铭倒是记载了秦琼有一子名为秦怀道,而这个秦怀道承袭的却不是秦琼的爵位,而是其祖父的历城县开国公。
程咬金和秦琼自从投靠瓦岗李密之后,其人生经历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比如一起被王世充所俘,一起离开王世充投靠了大唐,一起跟随李世民征战,是大唐的开国功臣,都得到了爵位,又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官职虽有不同,但所得到的食实封是相同的。
贞观时期两人的经历才开始不同,秦琼大部分时间处在半退休状态,一直到他贞观十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李世民命人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为的就是表彰秦琼的战功。在秦琼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爵位又被改为胡国公,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其子孙承袭爵位的情况。
而程咬金在贞观时期甚至高宗时期都是很活跃的,官职也一直在升,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犯了错误,回来后就开始长时间的在家养老。他的爵位也曾变动过,由宿国公改为卢国公,和秦琼一起都入了凌烟阁。在他去世后,嫡长子程处默袭爵卢国公。
这样的对比,不免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秦琼的爵位就没有承袭下去呢?同时期的尉迟敬德、段志玄、程咬金、张公谨等人的爵位都被承袭了下来,而且在两唐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猜测是因为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实际上秦琼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即便史书的记载有时候比较矛盾,但是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和长孙顺德一起行动的。
也有人认为他去世的太早,在贞观时期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我们可以比较去世的更早的两个人,一个是张公谨,于贞观六年去世,当然他在贞观时期还是有贡献的,曾参与过贞观三年开始的讨伐东突厥之战,并有了邹国公的爵位。而到了贞观十三年,他和秦琼一样爵位都有变动,他的被改为郯国公,他也入了凌烟阁,其子张大象袭爵。
再一个就是刘政会,也是凌烟阁功臣之一,在贞观时期也并没有什么作为,食实封只有三百户,爵位是邢国公,贞观九年去世,其子刘玄意袭爵,后改为渝国公。
这样看来,秦琼的爵位没有承袭下去确实是一个谜,根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他有个儿子秦怀道,应该出生于武德八年,秦琼去世的时候秦怀道只有14岁,是不是因为年龄小没有袭爵呢?这似乎也不能说明问题,即便他当时年龄小,但总会长大啊,李世民去世的时候,秦怀道已经是25岁,即便是没有什么才能,也应该会袭爵,毕竟李世民一直都没有忘记秦琼的功劳。
但偏偏,秦怀道并没有袭秦琼的胡国公爵位,反而承袭的是秦琼父亲秦季养的爵位。当初秦琼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贞观初,秦琼的父亲被追封为历城县开国公,而秦怀道后来袭的正是这个历城县开国公。比秦琼的爵位低了两个等级。
这是不是说明,要么秦怀道并不是秦琼的儿子,而是侄子,过继给了秦琼?又或者《全唐文补遗》中秦怀道之子秦佾墓志铭的记载出现了错误,秦怀道承袭的应该是胡国公的爵位?再或者秦琼没有嫡子,而秦怀道只是庶子?
或者还有别的可能,但秦琼的爵位应该不可能是终身爵。
唐朝时期的爵位一般分为九等:王(正一品)、嗣王和郡王(从一品)、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县侯(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从五品上)开国县男。
爵位的承袭方式在唐朝一般有两种方式:世袭罔替(父亲是国公,儿子承袭的就是国公)和世袭(父亲是国公,儿子承袭的就是开国郡公,降一级继承,且继承次数是有限制的)。但在唐朝基本没有出现终身爵,即爵位是一次性的,父亲是国公,去世后,爵位自动消失,不会被儿子继承。
2020-06-27 16:36:54 -
这的确是费解的问题。
也许可以从唐太宗如何看待开国功臣与玄武门功臣身上得到答案。
开国功臣有功于立国,玄武门之变,关乎太宗本人。立国不比太宗更重要?太宗也许说,老子被弄死了,虽立国关我屁事。
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突出表现,或者说没有发挥应有的表现。太宗看在眼里,不高兴在心里。
可以比照的是明成祖对待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的差别。
据明人记载,靖难立功將士所得的恩赐,赠典,世袭都远比开国有功将士优渥。
2022-07-16 04:49:51 -
玄武门的时候二哥在哪里?没有因,何来果!
2019-03-09 12:36:50 -
历史很容易被调整,这是政治,历朝历代都会有。谁当权的时候,他的贡献和本事都会很大的
2021-07-23 15:43:43 -
根据我们程氏家谱记载,程咬金受封卢国公,其长子是当朝附马,长孙也是当朝附马,地位比秦琼可能高点!
2019-09-26 12:58:39 -
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2022-09-18 18:35:15 -
在《隋唐演义》《说唐》中,秦琼的地位一直在程咬金之上,可以说秦琼是元帅,程咬金只是猛将。 但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却排名最后,二十四, 程咬金第十九。而且,秦琼的翼国公爵位竟然不能继承。
带着这个疑问,翻看了一下《旧唐书》,书中列出了其中记载的两人在李家王朝的官职:
秦琼(生年不詳-638年):
武德二年,归降,拜马军总管;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录前后勋,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从讨王世充,每为前锋;世充平,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从平刘黑闼,赏物千段。
贞观元年,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贞观十二年,卒,赠徐州都督。
程咬金(589年-665年):
武德二年,归降,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
贞观元年
,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
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
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屠城,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
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从两人的官职变化,可以看出端倪:秦琼的翼国公是李世民的老爹李渊封的。虽然程咬金的宿国公,也是李渊封的。但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就又重新封了程咬金为世袭卢国公。名义上都是国公,但是谁封的,里面的学问就大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封的卢国公含金量要比秦琼的翼国公高太多。
那么,为什么贞观元年,只重新封了程咬金的国公,而没有封秦琼?
这就是李世民心中两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秦琼忠于国家,却不忠于个人。以秦琼刚正的性格来看,他绝对不可能支持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程咬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秦琼没有。跟在玄武门带头冲锋的陈咬金,甚至当时名不经传的侯君集相比。秦琼没有站队的做法肯定会让李世民不是很喜欢他。恐怕这也是唐朝开国第一将领排在凌烟阁最末的原因吧。
所以,跟同样是国公的秦琼相比,程咬金的爵位能够世袭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已经得到天下的李世民来说,如何坐稳皇位,拉拢提拔忠心自己的人,才是他这个所谓大唐明君要考虑的。
2020-06-27 15:59:02 -
很简单!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算不得李世民的心腹!正史和演义有区别的!能让他上凌烟阁,也是在笼络人心!
2020-05-04 08:42:10 -
秦琼的国公爵位同样是被世袭的,这没有什么疑问,一些人说不能世袭只是他们这些人目光太过短浅了,而且在秦琼家族史料严重缺乏下就下此断语了。在秦琼传中秦琼的儿子一个记载都没有不是史书不写或不愿意写而是史料严重缺乏的缘故,然而有条史料的记载可以证明秦琼的儿子是继承了秦琼国公爵位的。在唐会要功臣里唐中宗在神龙元年七月下令包括秦琼程咬金李李靖段志玄二十五家所食实封并依旧给。所食实封就是当初的封户和爵位继续享有继承。也就是秦琼的儿子不仅继承了国公爵位并继承了700封户。这是唐中宗复位后的召令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有可能是这太宗时期的这二十五家功臣的爵位在武则天时期都给剥夺了这才有恢复他们的爵位食邑的命令。正是有这道命令的存在正能反应秦琼子孙是正常继承国公爵位的
2021-11-13 0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