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中为什么称父亲为阿爷?
《木兰辞》中为什么称父亲为阿爷?
-
《木兰辞》是自南北朝流传至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赋辞品,它虽然只是一首民歌,但却饱含文气,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包含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均出自《木兰辞》。将父亲称为阿爷,不为什么,其完全出于地域方言。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烽火四起,狼烟漫道。连年的战事,虽然为当地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彼此间的交手、交流、交融,也为造就当地百姓英勇豪爽,豁达随性的性格,助力不小。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西北边疆。代“阿”的称呼和称谓,大多源于少数民族,如“阿舅”、“阿姑”、“阿大”、“阿哥”等,至于说南方有些地区也有代“阿”的称呼,一般都是民族融合后传过去的。《木兰辞》中称父亲为“阿爷”,正印证了语言(方言)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2019-04-11 23:33:14 -
爷,在古代指的是父亲。
前面加一个阿字,应当是源于汉朝。汉朝的时候,称呼父亲为阿翁,称呼母亲为阿母。称女儿为阿娇,所以“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不是她的本名。
阿爷,查一下资料即可知。
《梁书·列传·卷五十六》中记载:“景曰:“前世吾不复忆,惟阿爷名标。”大意就是,侯景说从前的事情我有些记不清了,只记得我的父亲叫侯标。同样的事件也记载在《南史·列传·卷八十》之中。而侯景登基是在公元551年,追认祖先也当然会在这一年。
也就是说,最晚在公元551年,就已经存在阿爷这个称呼了。
经上网查询,查到《冥祥记》中也有“阿爷”这个记载,“指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其作者为太原王氏王琰。
王琰生卒年不详(或者我没有查到),但他是佛门名士,而且曾经与范缜争论。范缜反佛辩论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89年,而王琰当时已经是佛门名人,所以著书应当就在前后,因此可拟定为在公元500年左右。
查询《木兰辞》资料可知,木兰辞大约产生于北朝后期,而北朝时期是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以后期而论应当在公元490年以后,是北齐与北周,显然符合这个时期。
而且,在资料中明确说明,《木兰辞》不晚于陈朝,陈朝是公元557年立国,向前推正好与前面的判断相符。
据学者后来考证,《木兰辞》不是北朝作品,应当是随朝至唐初时期。如果是这样,那简直更符合了!
因为在隋唐的时候,人们称父亲为爷。
2019-04-12 23:34:39 -
这是中国整体的语言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词汇。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很多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大家都讲着一样的语言很正常。“阿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词汇,在古汉语中“爷”本来就有“父亲”的意思,加一个“阿”是表示亲切,不影响词义,就像“爹”也可以叫“阿爹”,“爸”也可以叫“阿爸”一样。说到底还是汉语,主要还是我们汉族演化出来的。不过现在不用了,都用“爸爸”了,连“爹”都几乎不用了。
2019-04-10 09:32:41 -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亲为“阿爷”。
2019-04-10 07:01:24 -
阿爹,阿爸,阿玛,叫法多了去了,各民族不同,各地区又不同。
2019-04-10 08:37:34 -
谢谢邀请!
1、阿爷”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词汇,在古汉语中“爷”本来就有“父亲”的意思,加一个“阿”是表示亲切,不影响词义。
2、现代鄂东的黄冈黄陂一带,至今依然称父亲叫爷,而喊父亲的父亲为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也许是鄂东人氏。
2019-04-10 09: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