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称为真正的会读书?

spider 全部 1007

怎样才能称为真正的会读书?

回复

共3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记忆中的猫
    记忆中的猫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语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只读书,书中有着一切。在古代中国,这句话还是行得通的,毕竟当时信息闭塞、时代变化速度慢,书籍往往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读圣贤书”便意味着“闻窗外事”。

    不过信息时代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把这两句话奉为圭臬,他们的确热衷于读书,但他们把书籍当成唯一的知识来源。很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论与信息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信息时代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万事万物瞬息万变,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元,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往往出现在书籍以外的渠道上。书籍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刷刷公众号、看看新闻、田野调查、现场观摩、面对面交流、头脑风暴,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还以为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现代社会所需的所有技能,就会屏蔽了书籍之外更广阔世界。郝明义在《越读者》里对此早有过警告,他说,文字固然提供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世界的方式”,但它也可能导致“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逐渐退化”,书籍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也使“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奉书本为圭臬,把书本当教条,表面上看读书“教会”了一个人思考,可实际上,书籍恰恰把个体的思维开阔性彻底封死了,读书人反倒成了“套子里的人”,就像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者李白诗中嘲讽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在坊间,我们把这样的读书人称之为“书呆子”。

    死读书,不仅屏蔽了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也会屏蔽一个人的经历。时下有句网络流行语,“听过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置换在读书上面,这句话同样成立:读了这么多书,怎么遇到很多事却也没能处理得更好呢。这凸显的是经历的重要性。读书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是字面上的、是静止的、是冷冰冰的,但如果能够把读书与经历结合起来,那么这些冷冰冰的知识就会变成一种切己的、有温度的、感同身受的体验。

    这让人想起奥斯卡获奖电影《心灵捕手》里那段著名的台词,天才少年威尔自恃才华、傲慢得不可一世,心理学教授尚恩这样跟他说:“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所以罗素这样说,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培根也这样说,“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所以中国古人更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贤们都非常智慧地注意到了,要读书,也要经历,否则我们很可能只是知识的局外人和旁观者,知识并没有真正内化为我们可理解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经历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多去游山玩水看世界,它指的更是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对“正确”的勇敢践行,以及对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人生的经历,并在经历基础上建立起对他人真正的同理心。就比如你阅读了大量有关农民工的书籍,却不曾到过他们的住所,不曾听他们讲述过自己的故事,你了解的农民工很可能也只是书面上的一个群体,而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好像书读得越多,整个人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智慧、变得有气质了。可在《儒林外史》里,我们看到那么多满腹诗书的文人却一副酸腐相,在鲁迅的小说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四铭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人们却不会将他们与智者联系起来。

    这其实涉及到知识与智慧的差别,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读书却不必然获得智慧。智慧是知识的下一个阶段,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继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这就好比一个人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这是知识,但智慧是在对古诗词的吟咏中习得审美的能力,是在古人的七情六欲、亲情友情、热爱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宽容等方面感受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价值,从而丰盈和完善个体生命。换言之,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而要从知识进阶到智慧,离不开思考。

    什么是思考呢?换用龙应台的一个说法,“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思考则是“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北大教授曹文轩也这样说,“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可问题是,很多人读书了,却只是装书,而没有思考。他们就像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术》中说的,“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读了大量书,脑中被各种知识灌满了,可却没有哪一样是自己的。外山滋比古将这一类人称为“滑翔机”。“滑翔机”看起来很像飞机,但其实与飞机大不一样:滑翔机没有自己的动力装置,得完全依赖他力才能在空中飞翔,而且无法长距离地持久飞行。

      以上就是来自PDD店“集文天下读书专营店”的介绍了。欢迎喜欢读书的朋友关注。

    2020-03-28 15:25:41 0条评论
  • 康康爱上书
    康康爱上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什么东西都是学以致用,读书也不例外。

    在学校,你读书,就会给你的未来的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在正真的读书,还是再在混天,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会让你暴露无疑。

    那些真正读书的人就会浑身充满着智慧,对找工作游刃有余,而那些混天的人到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无知!

    当你工作的时候,真正的读书一定要服务于你的工作,再带着问题去读书,你会在读书中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而不是去为了给别人做样子。

    所以人,任何时候,只要你的读书能给你的学习与工作,乃至你爹生活带来益处与改变,那才算真正的读书。

    人只要你认真的读书,真正的读书,在我未来的某个时候,他一定会给你十倍以上的回报。

    读书绝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真正读书的人!

    2020-02-18 19:14:51 0条评论
  • 保罗零稻亦
    保罗零稻亦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不同书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料。文史经济、哲学、古今中外,就像天天用餐吃菜一样,不同的菜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一样的。

    那么,怎么从读书才正确呢?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S是英文单词 Survey:Q是Queston,3R分别是指Read、Recilte.Review,译成中文依次为: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取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成,翻泽成中文就是五步读书法。

    浏览,当拿到书本后,第一步读该书的序和目表,读序能了解作者本身写作的心态或其他人读过后的看法,读目录是对书的向容和轮廓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

    提问,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题以及章节下面的小标题。一边读一边提问,理清楚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己也可以预设答案,可与书的作者进行对比,促进自我深入思考。

    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品细读,眼到,心到,边阅读边思考,写心得,做笔记。

    复述,就是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核对自己的提问是否合理,自己预设的答案与作者有无出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到什么程度。

    复习,书法里讲究“分行布白”,作者都是“惜墨如金”,都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温故而知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常温常新。

    学须静,无论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浮躁是读不了书的。

    2020-02-26 23:36:48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