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何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
-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觉得意思是说:“三个人在一起,(也可以理解为几个人在一起)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学习好的一面,不好地方要及时改正。
2018-12-15 18:54:50 -
人各有长处。
2020-05-07 15:26:09 -
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一定有什么地方比我优秀,那么他是可以做为我的老师,向他学习,其实我感觉孔子这句话,还是说有点保守,应该说都是自己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是多少的问题,不过作为大师,能有这样的胸怀,让人敬佩!
另外,我感觉孔圣人要表达的意思还有,研究学问,不要光是在死的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虽然这些话说起来大家都懂,但是要真正的做到,真是难上加难,因为每个人都有傲慢的心理,找比自己能力强,地位高,学识高的很乐意去学习,但是如果和自己水平一样,没有名望,没有地位,甚至比自己混的还差的人学习,那真是能要了命,万万做不到,如果是能做到,那真是修为到家了。
最近,我一直在西瓜视频平台上发布易经知识的视频,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希望能够通过易经知识的分享给朋友们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同时也希望朋友们多提意见,因为你们都是我的老师。
2020-05-07 15:51:27 -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从古到今被人们一直挂在嘴上,在社会上是相当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到是什么原因造就这些现象的呢。
环境改变人,特别是人文环境,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交往的人是当官的,你自己也是和他们差不多的职业;你交往的人是做生意的,你自己也是同类的人;你交往的人是社会上混的,你也会成为他们的一员。所以就能说明你身边的人影响你最大,你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就和你身边一起的人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的古典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道理,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是把人和谁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做了最好的解释。是的从古至今,确实如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都是指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把人改变成和你在一起的人的一样的作为。
所以说“三人之行必有吾师”的说法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三个人的中间,有两个人是做什么的,你和他们一起久了,你也会和他们一样跟着做了什么。他们两个如果和你都做不一样的事,一般情况你是难和他们待在一起的。不过每个人的工作离不开与人交往,所以每次你和他们交往的时候,他们的职业、性格、爱好等等,都有比你强的地方。所以都值得你去学习,我们都是在不同人身上看到了对方的强项和不足,当然我们学他们的长处,避开他们的不足。就是我们学习他们的动机,因此“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是这个道理。
当你看到我这个回答,我知道也有不足和自己好的观点,希望大家给与支持和指点,大家互相学习!
2019-06-11 15:42:45 -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出自《论语·述而第七》,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其实这句话的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般人理解这句话,都只停留在前半段上,难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全面了解其中的意思,必须结合这句话的后半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根据他人的优点来学习,根据他人的缺点对照自身改正。
那么为什么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呢?我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讲讲以下几点:
第一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世界万物能够长久的存在世间,一定有各自的本事,而人更是如此,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也不例外,但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汇聚在一起,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夫子的这句话的意思主要就是教人虚心向他人学习,所以平时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发现他人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第二点,每个人身上也有各自的缺点,要善于分辨引以为鉴
虚心学习他人优点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向他人的缺点学习。道德经有一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这句话其实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告诫人要以“善者”为师,更要以“不善者”为师。 因为一般人学习,都是希望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但最聪明的人,是从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甚至是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从别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鉴。
第三点,三人行必有我师蕴含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养成识人察人的习惯,再加上虚心好学的态度,就能够与人为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另外这对于指导我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增长见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2019-11-07 17:26:50 -
为什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过来的字面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其实,这句话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老师,关键在于你自己是不是谦虚好学。
原因如下:
一、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在增进学识的同时,有没有做到谦虚,永远认为自己知识不够呢?
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你作为成年人,愿不愿意跟小孩子学习,愿不愿意跟农夫学呢?孔子就是我们的榜样,孔子能以七岁项橐为师,试问我们有几人能做到?
三、每个人都有老师,但是学习的效果并不相同。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且向他学习,也只有谦虚的人能看到别人行为不恰当的地方,做自我反省,加以改进。这样,人才能做到成长。
如果你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里只跟一个人学习,你再谦虚,你还是永远都超越不了这个人。当你走出小山村,来到小镇,甚至来到大城市,你会发现你的见识各方面都会有所增长,这就是跟多人学习的结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结果。
2020-05-07 20:45:10 -
夫子说三人,不是随便举这个数的。三是一个万物成数。夫子的言论多是从易经发散而来的。易经有八卦,每一卦有三爻,就象三个人。易经论卦时经常说,阳卦多阴,是一君而二民。阴卦多阳,是一民而二君。这是说一卦三爻都有其主。那么,于人则三人中必有所师从的,或者我为师,或者他人为师。八个卦可以表述万物,所以,三个人可以窥视众生。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最后是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2020-05-07 12:52:27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020-05-07 14:56:27 -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做事,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纪律、制度。如果没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将不太会成功,或三个人、团体必然出现矛盾。
2020-05-07 15:00:49 -
三人行,必有我师 [1] ,出自于《论语·述而》。 [1]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面意思是说:孔子说的:“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 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换句话说:就是,要像身边的人学习,谁有优点,就向谁学习!
深层意思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句话的深层含义放在每个人身上,大概也有千万种理解法。
最初拿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做了多项查证,收获到了不同于学生时代,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理解。 其中有一条观点,我认为是比较有意思的,搬来这里与大家共享。
选对老师,选对学习之道!
看过《闯关东》的朋友,可能 知道,主人公有三个儿子,秉性各异,分别是老大朱传文,老二朱传武,老三朱传杰。
三个人的成长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其中有两处,特别深入人心。
第一处,老二和老三同时拜在夏老板门下做生意,老三被老师称之为天赋异禀,乘法口诀、生意经教过就会,并且活学活用,张口就来,
反观老二,虽然一心也想像他三弟一样,可事实是:一提起打算盘,做生意,就找借口开溜,还经常为此闯祸,惹得夏老板最终实在调教不了,将其送回家。
没成想,老二反倒自己折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凭借从小练就的一身武艺,独创冬天的林厂,夏天的水厂,机缘巧合下闯入军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人。
而他的三弟,也确实利用自己所长,稳扎稳打,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
每个人很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找错师傅,如果发现选择错了,要及时调整心态,并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不为此时的不被重视心灰意冷,坚持自己的态度原则,因为人是互相影响的 ,只要你足够强大和耐久,你的能量终有一天会辐射到对方,至少是温暖你身边的人。
第二处,老三开了煤矿,老大经营菜馆子,因为煤矿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极大效益,在老大心里,觉得老三太被家人重视了,不把自己为这个大家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慢慢的人心向外,糊里糊涂的和当时的侵略者做起了生意,却没想到,因此却给家里带了毁灭性的灾难。
为什么呢?老大在追逐老三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应该活成自己样子,惹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却把自己弄丢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近代作家亦舒写到的一句话: 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 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遇见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2019-09-23 19:37:33 -
三人行,必有我师 [1] ,出自于《论语·述而》。 [1]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面意思是说:孔子说的:“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 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换句话说:就是,要像身边的人学习,谁有优点,就向谁学习!
深层意思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句话的深层含义放在每个人身上,大概也有千万种理解法。
最初拿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做了多项查证,收获到了不同于学生时代,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理解。 其中有一条观点,我认为是比较有意思的,搬来这里与大家共享。
选对老师,选对学习之道!
看过《闯关东》的朋友,可能 知道,主人公有三个儿子,秉性各异,分别是老大朱传文,老二朱传武,老三朱传杰。
三个人的成长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其中有两处,特别深入人心。
第一处,老二和老三同时拜在夏老板门下做生意,老三被老师称之为天赋异禀,乘法口诀、生意经教过就会,并且活学活用,张口就来,
反观老二,虽然一心也想像他三弟一样,可事实是:一提起打算盘,做生意,就找借口开溜,还经常为此闯祸,惹得夏老板最终实在调教不了,将其送回家。
没成想,老二反倒自己折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凭借从小练就的一身武艺,独创冬天的林厂,夏天的水厂,机缘巧合下闯入军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人。
而他的三弟,也确实利用自己所长,稳扎稳打,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
每个人很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找错师傅,如果发现选择错了,要及时调整心态,并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不为此时的不被重视心灰意冷,坚持自己的态度原则,因为人是互相影响的 ,只要你足够强大和耐久,你的能量终有一天会辐射到对方,至少是温暖你身边的人。
第二处,老三开了煤矿,老大经营菜馆子,因为煤矿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极大效益,在老大心里,觉得老三太被家人重视了,不把自己为这个大家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慢慢的人心向外,糊里糊涂的和当时的侵略者做起了生意,却没想到,因此却给家里带了毁灭性的灾难。
为什么呢?老大在追逐老三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应该活成自己样子,惹得画虎不成反类犬,却把自己弄丢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近代作家亦舒写到的一句话: 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 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遇见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2019-09-23 19:37:33 -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3个人同行,里面总有值得我从师学习的人。
者则论语完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这里的“三个人”可以理解为“几个人”),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跟从学习,看到它的缺点(检查自己)有则改之。
这句话既说明了从师之道,又表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许多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
或者: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其中“三”可能是个约数)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2019-03-28 11:08:42 -
首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是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值得我们学习,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有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越来越优秀,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让自己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幸福人生。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善于从身边的人身上提取别人的长处。
其次,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身上一定其他人上所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一定会对你有触动,有帮助,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别人身上的来审视自己,达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好处。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也。
最后,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告诉我们与人相处的道理,和别人相处时,我们要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便容易和别人相处,以谦卑的姿态与人交往,是一种修养,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种修炼。
2020-05-07 16:00:06 -
孔子是大师,可他仍然谦虚礼貌。他认为三个人中一定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必定有我要学习的东西。孔子身为教育家,他所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品德、作风;还有求知的方法;还有格局。孔子不仅言传,还有身教。正是:授人以渔!
2020-05-07 17:25:29 -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2019-11-07 16:44:09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总有一些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2019-11-07 16:23:02 -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向老师学习的原因。
孔子说的老师,并不是侠义的学校中的老师,而是,凡是你不知道的,他知道,能教给你的,都是老师。
为什么从师?
再聪明的人,脑容量再大,肯定有你不知道了解的领域,而要想学习这些领域知识,就要向行家老师学习。
比如说,种花,有人养什么花,什么花死,有人就擅长养花。可能你比他挣的多,身份地位高,比他漂亮,但是你想养好花,就要向他学习。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向。这也是自媒体如此之火的原因吧,因为各个领域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施展拳脚,相互学习。
从师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向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厉害的人学习。而不应该孤傲,唯我独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耽,圣人尚且向别人学习,我们又怎能不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呢?
向谁学?
疫情期间,日本的细致,韩国的果断,德国的积极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时不必拘泥于对象,不必在乎对象的高低,甚至是否是敌人,只要对方身上有我们缺少的,就该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看看我们的周围,一草一木,不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吗?只要我们有谦虚的态度,任何人、物、景,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引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2020-05-07 15:34:52 -
“三人行,必有我师。”解释,三个人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每个都有自己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而自己身上没有就学习,那么这个有优点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2020-05-07 15:48:56 -
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2019-03-28 11:05:07 -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看到他人的缺点,看不到他人的优点;总是喜欢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他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有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这样,既阻碍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矛盾、冲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他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错误引以为戒,自然而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019-11-07 16:56:41 -
三人成众,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学习,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开拓自己的眼界,知道自己的不足。孔子也走群众路线,后世儒家在这点上就已经背叛了孔子的主张。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狂妄自大的表现。
2020-05-07 15:01:48 -
从自己的角度看,能从别人身上不断学习;从他人角度看,能从大家那里获得认可。三人行,互相肯定并学习,是双赢的,何乐而不为呢!
2020-05-07 15:37:58 -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异曲同工。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简直“神之又神”,可三个臭皮匠平平凡凡却能胜过他。这正如古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相得益彰。诸葛亮如此神人还不如三个臭皮匠,更何况一般的凡人。为人多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虚心大容,不管是为学还是为人,都必须如此,孔子就是如此谦容修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孔子是多么善博取众长以提高自己,正因为如此才能成就一代圣人。
“人不可貌相”,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其自个所长,也许别人的所长,正是你的所短。学他人之长以丰富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去伪存真才能精益求精,才能有人生新的境界!
“三”非定数,孔子研究《周易》写有“易传”,“三”应该与《周易》小成卦有关。三爻成一卦,卦既成,必有其象数理,有其可学可用启迪智慧之处,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理在此。
2020-05-07 15:47:10 -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懂的知识,所以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020-05-07 16:23:14 -
要从三说起:
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
上下之间穿,我为此中线,
看地看天便,正气在胸间。
仰天敬地为我念,
天地之间皆我师。
2020-05-07 15:04:48 -
不是说孔子说,事实就这样
2020-05-07 15:05:54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注意句中的“三”,并不是说数字里的3。而是一个虚数,泛指几个人。焉的意思为:在。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20-05-07 15:38:34 -
都有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是一种求学若饥的态度。
2020-05-08 08:04:33 -
和这句话对应的”三人同行小的苦”。二人行明里暗里要抬杆滴,三人或以上就有少数服从多数之说。说对了,是师。说错了,该干吗就干吗吧!
2019-11-07 16:19:07 -
三人行个个都是大师,我们要向大师学习
2020-05-08 01:07:06 -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其实下面还有两句话,其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则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句中的“三人行”不是三个人的意思,而是泛指多人的意思,这句话就算是放在现在,也能给人们带来教育的意义。
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是十分可贵,我们不仅仅要向品德好的人学习,还要向“不善者”学习,从“不善者”中看到缺点的同时,要时刻反思自身,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更难得可贵的。
2019-06-12 10:16:25 -
孔子,善学习、善琢磨、善实践,年轻时代学习“文言”,打下了优异的文化基础;中年时代推行“规矩”,积累了多方面社会学问;老年时代教学“传自己的观念”,留下了名声, 他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人身上他都能找到应该学习的地方,“取长补短”,又同时拉近人的关系,“中庸之道”。
2020-05-07 15:14:16 -
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异曲同工,圣人也有盲点,无知小儿也有其独特的视角。
2020-05-07 15:38:07 -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在我国的历史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一言一行都被弟子们整理成了论语这一书里用来教育后人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出自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让我学习,选择他善长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知道每个人都有不足和不擅长的事而又有自己擅长别人却不擅长的事,因此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2020-05-07 16:58:29 -
一个人如果不认可这个道理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会很顺利,自以为是,谁都不如它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别人谁也不会帮助他还可能净给他挖坑 ,他不但不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他更不晓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020-05-07 16:12:04 -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路上碰到臭皮匠 ,卖臭豆腐的和 乞丐,弟子掩鼻而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三人应该是:臭皮匠 ,卖臭豆腐的和 乞丐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三,泛指多数.
【现代解释】:许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要改正;如果没有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解】: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去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后半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着学习这些优点
2020-05-07 15:24:48 -
中国是个文明的国度,素称“礼仪之邦”。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享有极高的威望,但他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那一年,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不辞辛苦地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在路上遇到一群孩子在玩筑城墙的游戏。孩子们把路上的土堆起来,再用一些碎石瓦片堆砌成一座小小的方形城池。筑完后,只见一个孩子往里一坐,俨然像个大老爷,悠然自得。其他的孩子则在旁边鼓掌欢呼。
心急赶路的孔子走下车对坐在城池里的孩子和蔼地说:“小朋友,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呀,我们的车可怎么走啊!”
孩子却平静地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往地上一看,是用碎石瓦片堆砌的一座城池。孩子反问道:“听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古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有城避车的道理?”孔子哑口无言。
孔子觉得这孩子聪慧有礼,便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岁啦?”
孩子说:“我叫项橐,七岁!”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项橐七岁知书达理,他真的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2020-05-07 16:14:55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这是一句比较富有哲理的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过分的高看自己,要懂得谦虚,要虚心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他知道的东西!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有时候可能二个人之间的交流,都会发现对方的优点!然后学习借鉴,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我们需要的就是一颗谦虚学习的心态,要时刻提醒自己,别人的好的思想,我们需要虚心接受!而且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别人的言行举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地方去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身上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便应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何止是我师!
2019-11-07 16:31:32 -
这是叫人端正态度的话。尤其对那些骄傲自大的人管用。
人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后自然会变得谦逊有礼。可是过度的谦逊就是骄傲,所以还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盲目尊崇这句话。比如跟许多个汉奸叛徒傻子走在一起,任谁都不能成为指导你行为的老师。
所以,这三人行指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而不是所有人,任何人。我说的对吗亲?
2019-06-11 21:15:57 -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三个人再一起各有各的优势,把别人的优点和能力学过来为己所用,就是一种最快的成长
2019-11-07 16:14:42